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6章 震烁东南 (第3/3页)
“父皇,其实苏州,松江中间还有个太仓州,也叫娄城。” 太上皇手指顺着太湖南运河星罗棋布的河道,不停在东南大地上游走,寻找太仓州的位置。 “太仓州有个王家,父皇可知?” 刘招孙笑道:“当然知道,太仓王家,赫赫有名。” “儿臣记得,王锡爵的儿子王衡,以前在大齐做画师,父皇还请他给儿臣画过画。” 刘招孙搔了搔额头,想了会儿,好像有过这么个人。 “武定元年,父皇南狩临清,这个王衡逃出京师,回太仓州老家了。” 刘堪博闻强识,太上皇最不堪回忆的往事,他都记得。 刘招孙尴尬一笑。 “确实有这么个人,你提起此人作甚?” “王家比徐家更有钱,儿臣准备抄略二徐后,再掉头对付这个王家,估摸着也能抄的几十万两银子。” 刘堪说起抄家来,脸上表情非常平静,让他父皇有些惊讶。 刘招孙岔开话题。 “开封府的事情,你知道了吗?” 刘堪拱手道:“回父皇,昨日儿臣在乾清宫观政,吏部主事有提起此事·····儿臣敢问,当年父皇赏赐给张家多少田地?现在这些田地是否还在他们手中?” 刘招孙没料到刘堪对此事如此上心,太上皇因为这位刚刚“掌权”外孙想要给外公争取更大权益,便随口答道: “武定初年,你母后入宫后,便赏赐给张家八千亩上田,还给了五千两银子。” “那为何没有封赏他们爵位?” 太上皇微微一愣,接着道:“你母后不许,她当年的经历,想必你也知道。” 刘堪神色平静道:“儿臣不知。” “总之,你母后和他父亲,兄弟,关系都不睦,别的事情,朕也不想多说。” 刘招孙不愿提及那些往事,看刘堪这架势,摆明了是要给张嫣娘家人争取权力。 正要松口说可以再打发张国纪五千两,却听小皇帝大声道: “父皇!儿臣以为,八千亩上田,委实太多,开封府张家,他有何德何能,难道就因为女儿是儿臣死去的母后,他们就要占据这么多土地?儿臣所知,开封实行的可是《齐朝田亩制度》!”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刘招孙意味深长望着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 “父皇,儿臣以为,非但不给张家人因袭封赏,还要立即清理他们这些年拖欠的赋税钱粮,八千亩良田,足够两百农户耕种!这些年,他们占着地,除了钱粮,至少浪费了大齐两百个战兵!” “堪儿,张国纪可是你外公,他儿子张兆,是你舅舅,你真要,刻薄如此吗?” 刘堪若无其事道:“儿臣的舅舅,是国舅金大久,他死了。” 刘招孙摇摇头,没有再说话。 “至于开封府张氏,儿臣从没见过他们,当年就是这些人,把母后卖给康应乾,让母后流落辽东!差点病死,后来母后入宫了,这些人就想起有这个女儿,拼命向父皇要银子,要田地,这样的外公,这样的舅舅,不要也罢!” “儿臣不愿要那些虚名,儿臣只要实利,只要对大齐有利的事情,便去做,比如这次在浙江江苏推行的清丈亩,这就比《齐朝田亩制度》更为有利、” 太上皇没想到刘堪竟知道这么多内情,于是问道:“谁告诉你的?” 刘堪毫不犹豫道:“儿臣答应过那人,不能说。” 刘招孙点头笑笑。 “好,为君王者,一诺千金。” 刘堪继续道:“儿臣恳请父皇下令,立即清理张氏田亩,其他托请,一概不许,否则儿臣的清丈亩变法,怕是不能服众。” “你这样刻薄,真不怕别人猜忌?包括朕?” 刘堪迎着父皇鹰隼般锐利的目光,一字一句道:“儿臣为大齐千秋大业着想,焉能顾得其他!” 太上皇想起张嫣临终叮嘱,再看眼前杀伐决断的刘堪,十几年压在心头的重担,忽然消失一空,他沉重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轻盈。 “好,朕这就拟旨,以朕的名义,昭告天下。” 大祭司捧着纸笔来到太上皇近前。 刘招孙将宣纸平铺在案几上,提笔而就,其文翻译如下: 葛巡抚(河南巡抚葛业文): 张兆一干人等,不得让其离开开封府,在冀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礼要求皆不应允许。 其母若有困难,可给适当帮助。另外,让开封府同知会同蓑衣卫,清理张家田产,追缴拖欠赋税佃租,不够者,抄家补偿·····梦吴越的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