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7章 与古斯塔夫二世的联姻 (第1/3页)
广德元年腊月,帝国华丽蜕变的前夜。 过去的这一年,对大齐,对刘招孙,对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在血与火,杀戮与宽恕,叛乱与坚守中,在一个接一个辉煌胜利中,帝国完成了属于她的涅槃重生。 在内外交困中,极圈主义进化出适应这個时代的某些特质,即在保持乌托邦底色的背景下,与中世纪奴隶制(明清政治体制)有机结合——后世称之为东齐特色极圈主义——新制度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力和扩张力。 沈阳内乱被平定,激进派和保守派势力,被摧毁殆尽。 帝国由此开始,狂飙突进,在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里,这颗蔚蓝星球上,再无大齐敌手。 帝国军队在面对所有敌人时,无不呈现出降维打击态势,直到一百二十年后齐仁宗刘辑遭遇···· 回到广德元年这条时间线,各兵团主力顺利入关,越过中原,进逼长江,经历南阳之战,江夏之役,九江之战,镇江之战、临川之役·····一路平推,于夏秋之交,完成对江南九省的基本占领。 当然,荣耀的背后,是无尽的苦难。 在工业葛敏没有完成的农业社会,支撑帝国旷日弥久的战争(陆陆续续已有十年),各地民力物力已被征调一空。 除了信仰和伤痛,兆亿百姓什么都没有得到。 山东白莲叛乱,辽东饿殍遍地,湖广几乎被明军反推···· 好在天佑大齐,在对左良玉、郑森、张自成等势力的多线作战中,刘招孙和他的帝国,再次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极圈主义再一次显示出她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套用某话术来说,帝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赢麻了。 当然,事实上有没有赢,赢了多少?只有刘招孙自己心知肚明。 作为大齐事实上的统治者,太上皇很清楚现在困境。 长江以北,竭泽而渔,海量的资源被攫取一空,粮食、兵源、矿石···已然濒临崩溃。 万幸东南被收入囊中,有了这头奶牛,辽东河南两省糟糕的经济状况,会得到很大缓解。 如果说以前攻城掠地所得大都是负资产,那么新近占据的太仓、苏州、杭州、镇江、松江膏腴之地,完全就是摇钱树,是帝国优质资产。 有明一代,明廷对苏杭太仓等地征收田税,税率是内地省份的十倍不止。 之所以对东南重税,除了朱元璋对张士诚势力的报复,最重要的是,苏杭等地确实富得流油。 如何利用这头奶牛呢? 刘招孙当然不会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短视狭隘,只把东南当做粮仓银庫,敲骨吸髓。 在远期规划中,东南主要城市(太仓、苏州、松江),将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类似于工业葛敏前后伦敦在英国的地位(东齐规模远超日不落帝国,所以必须有城市群承接帝国全球贸易业务,任何单独城市都无力承担)。 大齐各省派往海外的商队,从全球“合法取得”各种原材料,经过海路,源源不断向这东南城市汇聚。 原材料加工之女,变成工艺品,销往广阔的内陆省份,包括倭国安南等······ 总之,江南城市群会以工商业为基础,辐射整个亚洲,而不是被作为王朝的奶牛,继续被残酷收割——辽东,中南半岛,朝鲜等地将成为新的产粮区,新的奶牛,替代东南的农业地位。 理想虽然远大,现实依旧骨感。 至少在广德元年年底,帝国的经济形势一点也不容乐观。 临近年关,太上皇以南北仍有饿殍为名,诏令春节期间,宫中设宴从简,并免去元宵灯火。 腊月二十三日,农历小年。 太上皇于乾清宫早朝,向大齐群臣宣布: “节财俭用,体恤臣民,乃人主美德,大齐草创,当以休养为本,自明年(广德二年)起,罢上元节紫禁城例行灯会,不许安南、朝鲜、琉球、缅甸、暹罗(泰国)等藩国再入天朝进贡,停止广东廉州采珠(注释1),朕不好珠玉,只爱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