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3节 (第2/2页)
的三题总算写完了。 辩论这些,不如他做几道数学题? 有时候,就是对古人了解得太深了,以史为鉴没错,可也不能真的把孔孟两位夫子的每一句都翻来覆去地分析吧。 算了,科考而已。 只是纪元心里这句,科考而已,让其他人听了,估计要惊掉下巴。 你对科举的态度是不是太轻佻了?! 别人都是严阵以待,你呢?你就是当题目来做啊! 都说文章是抒发个人想法的。 纪元的文章却很有意思,他应对文章的方法十分老练,什么样的题目,轻松答出什么样回答。 个人想法又十分不同,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也不会强行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纪元的文章风格,早就形成。 时间还宽裕,纪元并未急着写那四篇五经,先是整理好前面的试卷。 今日的四篇五经,纪元准备做一篇,剩下的三篇明日养足精神再写。 两日时间,他并不着急。 他在考场里面有条不紊考试,外面的人却着急的很。 特别是府学众人。 还有便是贾昊,赵云天的家人。 后两者,断定他们能考上,大家的水平,心里还是有数的。 可能不能当第一,这很重要。 乡试第一,就是解元。 虽然之前都讲什么小三元,但到底是民间的喊法。 真正能记到朝廷档案里的,只能从乡试算起。 毕竟朝廷一直说科举三试,指的可不是什么童试,乡试,会试。 正儿八经的,都是乡试,会试,殿试。 之前的他们捞不着就算了。 当乡试第一,真的很重要。 退一万步说,有了乡试第一这个名头,便是直接去做举人的官,那也是行的。 更别说,不管贾昊还是赵云天,大家都很年轻。 进士很有希望。 可说到年轻,众人眼皮一跳。 纪元更年轻啊。 不怪这两家如此焦虑。 谁让对方文章写得好,年纪也不大。 从哪看都是前途无量,后生可畏。 现在想想,只能期盼他年纪太小,在席舍里扛不住了。 十四岁,虽说年纪不算太小。 可到底是个少年人的年纪,沉不住气很正常。 科举场上沉不住气,那就完了。 这么想着,乡试考场还真的清出去一个学生。 再一打听,年纪真的不算大。 这让很多人来了精神。 万一是纪元呢? 李锦爹娘都赶过去看了,整个人吓的要死。 殷博士虽然没去,但殷小一去了。 再看被丢出来的学生,整个人呆呆傻傻的,双手发抖,哭个不停。 看着也十六七了。 谁说他年纪很小的啊。 直到他家人过来接走,看热闹的人才散开。 每年乡试都会有这种事,并不算稀奇。 从一开始进考场,这些学生就呆滞得厉害,脑子几乎不会转了。 这是紧张到极点的表现,最让人可惜的是,这种类型的考生,其实成绩不算特别差。 如果真的成绩不好,反而放松得厉害。 本来就紧张,贡院考场的环境又加剧这种情绪,突发呆滞木讷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算病理性的紧张。 听到这种消息,外面的书生们心里戚戚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