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四章 调军出发 (第1/2页)
东京朝堂之上,宋朝君臣激烈的争辩着。 蔡京虽退,然其党羽仍在。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蔡京和童贯在朝的时候关系就十分紧密。 这些人在蔡京辞官以后就转而支持童贯。 剩下的官员,有一部分也想要趁机归附到童贯门下。 所以就助纣为虐,帮腔作势。 还有一部分人抱着不惹事的心态冷眼旁观,等待双方决个输赢。 而反战派一方虽然人数不少,但大多数人都未曾接触到权力阶级的核心。 再加上童贯南征,协大胜之势归来。 他们就更加不敢和童贯作对了。 昨天童贯就搞掉了反对派的两员大将,宿元景和陈宗善。 两位太尉虽然官位尚在,但职事却被夺了。 现在只能赋闲在家,连朝堂都上不了。 两人的下场吓住了不少人。 让他们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即便如此也依旧有人会站出来。 御史大夫郑居中出列禀道:“启禀陛下。 宦寺专命,倡为大谋,燕云之役兴,则边衅遂开,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 昔秦始皇筑长城,汉武帝通西域,隋炀帝辽左之师,唐明皇幽蓟之寇,其失如彼。 周宣王伐玁狁,汉文帝备北边,元帝纳贾捐之议,光武斥臧宫、马武之谋,其得如此。 艺祖拨乱反正,躬擐甲胄,当时将相大臣,皆所与取天下者,岂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 盖以区区之地,契丹所必争,忍使吾民重困锋镝! 章圣澶渊之役,与之战而胜,乃听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贯深结蔡京,同纳赵良嗣以为谋主,故建平燕之议。 臣恐异时唇亡齿寒,边境有可乘之衅,狼子蓄锐,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 伏望思祖宗积累之艰难,鉴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边隙,务守旧好,无使外夷乘间窥中国,上以安宗庙,下以慰生灵。” 郑居中所言句句真理,切中要害。 还给大宋皇室留足了面子。 并清晰的讲明了辽宋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和金国狼子野心,窥伺中原的企图。 只可惜赵佶现在什么也听不进去。 他看向童贯,却听童贯道:“郑御史所言,纯属妇孺之见,不足为信。 我大宋圣上英明神武,天兵百万,个个豪杰。 岂惧区区辽金。 如今北方两国内部大乱,我等若不趁此时机出手夺回燕云,日后恐再无机会。” 郑居中反驳:“童太师此言差矣。辽国虽乱,金国却日渐强盛。 若等金国彻底将辽国覆灭,我大宋必会成为这群野狼的下一个目标。” 童贯也道:“金国可是我们的盟友,郑大夫如此说,未免有些挑拨离间的意思。 难道你收了辽国的金银不成,如此帮契丹说话。” “你!你不要血口喷人。” 赵佶喝道:“好了,事情如何处理,朕自有论断。 郑御史身体欠佳,这些天就不必上朝了。” 郑居中长大了嘴巴:“我,我,这!” 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可没想到自己还是这么快就步了宿陈两位太尉的后尘。 “哎,臣身体不适,请陛下准许先行告退。” 赵佶点了点头:“准奏。” 郑居中一甩袖子,头也不回的出了大殿。 这回朝堂上再也没人敢跟童贯对着干了。 君臣商议好了出征的兵力和时间。 只是还有最后一件事情悬而未决。 伐辽不同于南征。 方腊就算起兵建国,在宋朝君臣眼里最多也就是实力强一些的草寇而已。 底蕴不足,随随便便就能解决。 但辽国不一样。 那可是占据华夏北方二百年的强邻。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也有三千钉。 对待辽国肯定不能像对待方腊一样随便。 得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将总领全局。 王禀刘镇能力不错但威望不足。 统领一路人马,手下各军都多有不服,别说统帅全军了。 现在能担起伐辽大任的,只有两人。 一个是刘法,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