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4节 (第2/2页)
“哈哈,祖宗保佑,诸位随我入宫扶保新帝登基,中兴大明。” 第225章 还没有打进皇宫 一群人兴冲冲的赶到东华门,果然已经攻上了东华门,守军节节败退。 抚宁侯朱国弼一脸血迹兴奋至极的跑过来, “哈哈,本侯亲自带队冲锋,一把就攻上了城门。” 定国公徐允祯当即赞扬道, “抚宁侯真是居功至伟,此次匡扶社稷,扶保太子登基,抚宁侯当居头功。” 董廷献也马上恭贺道, “抚宁侯真是英勇无敌,待太子登基,我等一定请新皇恢复你保国公的爵位。” 原来朱国弼是保国公朱永的后代,在崇祯朝犯了大罪,被崇祯削爵。后来在百官和勋贵的联名担保下,崇祯才把他恢复为侯爵。 这也是为什么朱国弼如此大胆,对崇祯皇帝缺乏敬畏之心的原因。 眼看打破了紫禁城的城门,众人欣喜若狂,大事成矣。 可是让人傻眼的是,当军队进入紫禁城,遭到了御林军疯狂的抵抗,王承恩更是亲自带领着太监在现场抗争。 兵部尚书吴甡见紫禁城破了城门,也不要命的来援,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决不退缩。甚至为了鼓励士气,吴甡这个快花甲之年的文官亲自带兵冲锋。 于是两伙人就在东华门下连番大战,而面对近在咫尺的皇宫,抚宁侯等始终不能踏进去。 宫里现在也是风声鹤唳,而崇祯皇帝又始终处于昏迷的状态,周皇后只能带着太子等人急的团团转。 几大重臣一直逗留在宫中,周延儒一直稳如泰山,甚至还时不时的给几人打气,问题不大,把几人给稳住。 当有人提出有用的对策,周延儒还找理由阻止,反正就一个态度,叛乱很快就能被扑灭。 见终于破了城门,周延儒重重的舒了一口气,大事成矣。 见叛军快打进皇宫,黄景昉手足无措的说道, “这该如何是好,叛军可要进皇宫了。” 刑部尚书高名衡毕竟尸山人海中生还,凛然不惧,当即说道, “马上让皇上退出皇宫,城外可有大量忠于皇上的军队,再调集重兵围剿叛贼。只要皇上不落在叛贼手里,一切皆有可为。” 周延儒这时说道, “可是四门皆有叛军,如何能逃出去。” 高名衡狠狠的说道, “那就带兵冲出去,本官誓死保护皇上。” 周延儒只好说道, “先问问皇上的意见。” 几人顿时去拜会崇祯,这才发现崇祯早已经昏迷多时。 周延儒便让周皇后拿意见,周皇后哪里懂这些,只是担忧崇祯皇上身体拒绝转移,这正中周延儒的下怀。 高名衡见周皇后不愿意冲出去,只好去找王承恩商议,到了现场才发现叛军根本没有打进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周延儒一直在崇祯皇帝的殿外等待抚宁侯等人,可这左等右等,天都翻白肚子了也不见抚宁侯等人。 顿时便感觉要大难临头了,瞬间苍老了不少,想着自己自幼聪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连中会元、状元。 在崇祯二年入阁拜相,更是在崇祯三年升任内阁首辅。虽然在崇祯六年被罢官,但是崇祯十四年再任内阁首辅。 想着自己传奇的一生,周延儒不甚唏嘘,为什么会走上这一条路,早点辞官回家不好吗?这权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李适赶了一天一夜的路,累了就在马匹上眯一会,饿了就吃一把干粮。全程无歇息,甚至跑死了两匹马,才在第二天的早上赶回京师。 此时李适的双腿早已经被鲜血染红,甚至底裤和大腿上的肉都粘连在了一起。跟在李适身边的亲卫已经不足五百,很多都在路上掉了队,还有就是把马匹让给了其他人。 李适赶到朝阳门下,守城的士卒一见是李适大人,顿时士气大震,高声呼道, “是李适大人,是李适大人!兄弟们,快开城门!李适大人回来了,京师有救啦!” 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士兵们神情激动的赶紧上前迎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李适着急万分,根本没有听出个所以然,于是抓住门千户的衣襟,急切的说道, “快告诉本官,叛贼打进了皇宫吗, 皇上无恙否?” 门千户当即回答道, “李大人,叛贼应该没有打进皇宫,刚才卑职还听见喊杀声,至于皇上,卑职也不知道。” 李适顿时松了一口气,只要没有打进皇宫,一切皆有可能。 “留下必要的人守卫城门,其他人和本官进城平叛,诛杀逆贼,大明万岁。” 虽然已经数次抽调人手进城参与平叛,可是面对李适的召唤,大家顿时热情暴涨, “兄弟们,和李大人进城打反贼,大明万岁,大明万岁。” 李适欣慰的点点头,本官如今可真是声名鹊起,众望所归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