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第1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0节 (第2/2页)

    李适这才哈哈大笑,脱掉衣服也缩进被窝。

    不过李适还反复摸索,看有没有什么利器。反复摸索后实在没有啥东西,李适才敢一亲芳泽。

    。。。。。。

    最近京师发生了几起大案,一伙不知道哪里来的作案团伙,把几个达官显贵的家给偷了。

    被偷都是小事,关键人家只把埋在土里,藏在暗格里的钱给偷了,堂堂正正放在库房里面的钱却无人问津。

    再加上最近大明银行到处宣传把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奉劝大家把钱存在大明银行,不仅有利息,而且安全可靠,随时随地支取。只要大明不灭,大明银行就不垮。

    明眼人一下就知道这是李适团伙自导自演,真是炸裂了三观。

    也不知道李适等人为啥处心积虑让人把钱存到大明银行,你们这群穷凶极恶之徒,就算是去敲诈勒索也比这方便啊,比这来钱快啊。

    大家表示看不懂,完全看不懂。

    泰宁侯陈延祚高调宣布存五十万两到大明银行,彻底拉响了战火,嘉定伯,太康伯等顶级勋贵纷纷跟上脚步。

    连周皇后也宣布存十万两到大明银行,天启朝的张皇后也宣布存一万两到大明银行。

    官场上最近也不知道哪个出了一个小道消息,凡是不把钱存在大明银行的,就算和李党为敌。吓得官员们马上存了一点钱到大明银行。

    连首辅大臣周延儒也存了一百两到大明银行,表示支持。

    上次朝会黄道周说李适结党营私,还把李适的党羽一一列出来,居然没有被崇祯皇帝猜忌治罪。

    周延儒瞬间没有了打垮李适的欲望,只是想着在首辅的位置上多混一点时间,多享受享受。对于对付李适的想法也就烟消云散了。

    吏部尚书郑三俊也感觉最近好像弹劾自己的奏章有点多,好像四处都充满了恶意。

    郑三俊心里鄙夷,至于吗,本官就是公事公办,也不用刻意针对本官吧。

    好,本官也存一百两!

    当然还是有死硬分子,黄道周就不会存。还准备在下次朝会上,把李适一党的所作所为捅到朝堂上去,让天下人看看李适一党的丑恶嘴脸。

    织造局,建工集团,五城兵马司,甚至锦衣卫都开始动用关系,帮忙拉存款。

    终于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大明银行的存款终于超过五百万两。

    李适顿时大喜,虽然存得不多,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存了,有利息还方便,慢慢形成习惯,存款就会越来越多。

    可是李适刚盘点了存款没几天,唐永安就惴惴不安跑来报道,说存款每日都在被支取,现在已经只剩三百万两了。

    李适的鼻子顿时就气歪了,这群王八蛋,存了钱居然敢取回去!!!

    第190章 南方商圈躁动

    不过还好存款被支取走了两百多万两了以后,就开始回升起来。

    原来大家虽然被逼无奈或者各种其他原因把钱存在大明银行,但是也害怕存进去就取不出来,李适团伙的织造局诈骗案不也是这个套路吗。

    还好这次真的能做到随存随取,于是大家就把取回来的钱慢慢存回去。

    存款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巨大,一是有更多的储备银,李适的腰杆子就硬了。

    还有便是纸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纸币开始慢慢进入大家的视线,既然钱都存了,纸币也不是不可以尝试。

    自从黄河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导致运河全面堵塞,南北大规模贸易中断。李适提出海上运粮政策后,便派出精干力量向江南地区,甚至福建广东等地发布信息。

    为了能尽快把消息传到南方,李适派出人手直接穿过洪泛区,全然不顾洪水,流寇等因素。

    但是效果也是很好的,快马加鞭,换马不换人等策略下短短几天时间便把消息传到江南。

    对于江南的商人来说,运河全面堵塞,南北贸易中断。手里积压了大量的丝织品,茶叶,粮食等无法出手,也是心急如焚。

    于是商人们也开始商议对策,一是要通过关系让朝廷尽快疏通运河。

    二是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陆运,从江苏走山东然后到达京师,不过成本太高,危险性也太大,还在商榷中。

    这时朝廷的政策传到江南,海上运粮,不查夹带,不征商税,到港现付等迅速火爆江南地区。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嗤之以鼻,海运的危险程度和通过现在的河南地区不分上下,河南的现状又是洪涝又是满地的流寇。

    对于江南人来说无论怎么运粮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只要能挣钱,无非就是风险问题。

    而积极反对海上运粮的却是运河沿岸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担忧海上运粮导致朝廷不再重视漕运,要知道漕运可是他们的命根子。

    要是运河没有被全面堵塞,海上运粮肯定难以施行,但是恰好就遇到这么一个事。

    这时钱谦益这个江南文坛领袖终于也起到作用了,特别是钱谦益现在是内阁大臣,还是有点薄面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