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第99节 (第3/4页)
打出几颗钉子? 这一番安排缜密周详,由不得大家不从心底里生出钦佩来。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无论穆国公世子在筹谋什么,倒穆派的高手都已经未雨绸缪,提前堵死了所有的疏漏。仔细想来,无论怎么来讲,如今争斗的局势,都是以众老登对阵小癫公,优势在我。 既然优势在我,大家当然要表现表现,争取日后论功行赏,分得高位。同样受邀而来的某位礼部郎中便开口进言了: “虽然穆祺已经是瓮中之鳖,但到底穆国公府树大根深,一时不好措手。下官想,是不是先将他的羽翼剪除一二,敲山震虎?” 欧阳进瞥了他一眼: “尊驾是说?” “下官的意识是,张太岳这一干人……” 此言一出,欧阳进也是微微一愣。作为元祖倒穆派,他当然记得上虞之战前后与张太岳等进行的那一番缠斗。原本以为己方倾巢出动泰山压顶,即使不能一击中的,亦足以重伤敌手;不料新晋翰林学士张太岳骤然杀出,长袖善舞运筹帷幄,居然堪堪和他们杀了个旗鼓相当、不了了之,搞得大家很没有颜面,也算结下了旧仇。 趁着优势在我,清算清算旧仇也是应有之义。但欧阳进到底是老谋深算,并没有立刻开口,而是举杯啜饮,目光四下里一扫。另一位倒穆元老刑部尚书赵巨卿坐在远处,与他目光相触之后,微微摇一摇头,以口型说了一个“兴”字。 到底是合作了这么久,彼此相知默契。仅仅一个对视,欧阳进就明白了赵巨卿的意思——在编撰《兴献皇帝语录》之后,张太岳已经被当今飞玄真君视为了翰林院中忠诚的帝党,奖掖有加;无凭无据贸然下手,实在有冒犯皇权的嫌疑。他们悍然围攻穆国公世子,已经极大刺激了皇帝的权威,如果肆无忌惮扩大攻势,恐怕会被飞玄真君视为臣下夺权的先兆。到时候至尊拼力反击,鱼死网破之下,他们绝对讨不了好处。 既然《语录》尚在,张太岳就必须在;这一部典籍,算是保了他姓张的十几年的安稳平静呐。 世子已经远去,但世子留下的《语录》却还在保护着他的党羽;这一道铜墙铁壁不可逾越,重臣们亦不能不止步。 欧阳进心中微微一叹,只能开口: “此事先搁下吧,以后再说。” · 送走赴宴勾兑的十几位官吏后,只有两位倒穆派创始人欧阳进与赵巨卿留了下来,共同商议下一波攻势,打算策动京郊致仕的官吏一同上书,再给穆祺上上压力。 一一检查了上书的名单之后,赵巨卿犹豫了片刻。倒穆派人才济济,虽然声势最大跳得最高的是欧阳进,但真正运筹帷幄厘定大计的却是不粘高手赵巨卿。只不过政争数十日以来,他都是隐居幕后不露声色,深谙后发制人的道家精髓。到了现在,政潮汹涌不可遏制,他似乎也该站起来一呼百应,设法摘取胜利的果实了。谋定后动,从来都是赵尚书做事的风格 ……可是,可是,不知为何,大概是某种老牌官吏保守敷衍的本能作祟,只要想到最终决战的宏大场面,赵尚书就总是不由自主的觉得心悸——当然,这种心悸应该是毫无来由的;他已经弥补了一切疏漏,预备下种种杀招,绝没有对手翻身的余地。只是…… 赵巨卿垂下了眼睛,将弹劾的名单递了过去。 “这些老先生,就烦安公代为联络了。”他称呼着欧阳进的号:“倒穆毕竟是大事,安公多多出面,才能积攒威望,方便以后起复嘛。我这在任的官员,倒是不好随意走动的。” 无论如何,还是遵从本心,暂且后退一步,将战友护至身前再说吧。 思危、思变、思退,保护自身的安全,比盲目的进取可重要太多了。 · 总的来说,倒穆派的策略其实是相当稳妥而正确的。军事的成败与否他们无法干涉,但只要掐住了后勤的脖子,那什么样的军队也不可能发动战争。给养既然断绝,穆国公世子的败相就已经注定了。这是自古以文驭武的密法,容不得一个后生作妖。 但很可惜,他们疏忽了一些超出于传统经验之外的小小细节。 在检查完天津港口造船及维修的进度之后,穆国公世子设法召见了阔别许久的儒望,直接了当的提出了要求:抗倭战事在即,他希望借一百八十万两白银充作经费;再从皇帝内库中设法套一波,估计军费也就差不多了。 在主持了上虞之战后,儒望地位大涨,极得银行总部赏识,这一百八十万两也不是不敢答应;但仍然多问了一句: “不知世子打算怎么还钱呢?” “我们要对倭国动手。”世子曼声道:“倭国可以挖的潜力有很多,一定能让银行满意。” “潜力?” “高利贷、矿产专营、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