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48节 (第1/2页)
又过了一会儿,礼堂内来人越来越多,而周瑞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孙嘉栋,孙老。 孙老一进来,就四处张望着,很快锁定了周瑞的位置,笑呵呵的走来。 “周总,听说你今天授称,我离得近,就来看看你。” 周瑞赶紧起身和孙老握了握手:“您直说,我回头干脆去拜访一下您好了。” 孙老摆摆手:“你忙的很,哪有老人耽误年轻人时间的,年轻人的时间,比金子还珍贵” 两人还未聊完,礼堂内传来了一阵压抑的近乎,周瑞回头看去,愣在了原地。 一个衰老但精神奕奕的身影,在旁人搀扶下,走了进来。 如果说孙老的辨识度没那么高,那么这张脸,任何人都不会陌生。 杂交水稻之父,元老。 元老的目的也很明确,来到周瑞身前,眯着眼睛,打量着这个一身正装,朝气勃发的年轻人。 浑浊的眼睛中,映照着周瑞的倒影,闪过了无数情绪。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最后所有情绪,化作了亲切的问候:“小周啊听说你要当院士喽,我就来看看” 周瑞拍了拍元老的手.感觉到那双满是皱纹的手,有些无力。 瞳孔微阔第一次发动了“洞察之左眼”。 片刻后说道:“元老休假?” “算是吧” “那结束后别着急回去,和我去趟沪上吧,给您看个新东西.” 元老有些犹豫,八月份田里活可不少。 但最终还是点点头:“行,难得小周邀请我” 闲谈片刻,随着入场者越来越多,仪式即将开始,三人才分开。 孙老坐在了科学院一侧的第一排,而元老则坐在了工程院的第一排。 显然,他们并不是真的临时起意,只是没有告诉周瑞罢了。 周瑞坐了回去,也是有些开心,院士称号授予一般只会有新晋院士自己参加,所以不存在“亲友见证”,但今天,却有两个老前辈为他而来,如何不开心? 11点左右,人员基本到齐,因为两院仪式共同举行,这大概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圆形的大礼堂除了一小部分因为角度问题被封闭,其他三面差不多完全坐满。 院士称号授予仪式,正式开始. 院士,虽不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但却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称号。 院士是终身荣誉,一经授予,除非有重大学术丑闻、违法乱纪、品行不端、z治错误,一般轻易不会收回。 每两年增选一次,人数不定,但一般在100人左右(两院合计),经由多道程序后评审决定。 能走到这一高度,基本都是各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有着优秀且明确的成果。 他们之中,不会都是完人,也不会都是圣人,但肯定都是聪明人,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别人眼中的天才。 今天,95位新增选院士,汇聚在了中国科学院大礼堂上。 仪式的前半段,就已经彰显出了院士这一称号的特殊,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喜庆连天,有的只有慎重、严肃。 由科学院、工程院的院长分别上台致辞,内容以强调院士义务,以及督促遵守院士管理章程为主。 其中,有四个表率。 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 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 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 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理想化么?是的。 不切实际么?不是的。 院士们不是完人,更不会是圣人,制度没有万全,更没有完美。学术成果多年后存疑的,为人品行逐渐暴露的,口无遮掩误导群众的,私德有亏为人诟病的,这些年来都有。 由于院士是终身制的,且由国家背书,所以每给出一份荣誉,公信力就会被“借走”一分。 院士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社会对中国科学界的看法。 但如果连规则和章程上,都不够理想化,如何去维护公信力,维持荣誉的纯洁性。 很少有人知道,院士是有津贴的,杂七杂八加起来一个月大概9800元,年薪十万。 不多,且完全是额外的部分,用意只是确保每个院士,基础的生活所需能满足。 一些高龄退休院士,津贴甚至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很少有人知道,除非本身就是外籍院士,否则若加入其他国籍,视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福利不多,限制不少,称号虽重,亦让世人追逐。 增选授予仪式,会简略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