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8节 (第2/2页)
与姿态调节。 可以说,眼前的东西,已经攻破了“火箭回收”技术。 不过,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改造当前造物,使其‘分离连接件’全智能化,使其燃料系统智能化,使其体内设备进行‘内组网’,在成本尽可能控制的情况下,增加其使用寿命和最大推力……” 周瑞一道道指令,像是小作文一样,但系统的反应依旧是一个呼吸的时间。 面前的火箭,线条变得更加圆润流畅。 外形尚在传统火箭造型范畴,只是内部系统有了不少变化。 现在,这是一发,“智能火箭”。 然而,这依旧不是周瑞的最终目标。 如果只是这个程度,他都没必要进来这里,自己在外面做就成。 他终于说出了设计中,最后两个指令。 “改造当前造物,使其可以适应‘月面’引力条件。” “改造当前造物,使得其可以适配智能工业集群制造。” 这下,面前的火箭外形,彻底……变得鬼马起来。 当今所有国家的火箭技术,都是分离式设计。 也就是一边飞、一边抛。 为什么如此,因为当一部分部件燃料耗尽时,这部分也就变成了“火箭”的累赘。 抛掉,才能尽可能优化“推重比”,让速度越来越快,让自重越来越小。 可以说,分离式设计,是因为“燃料技术”能效造成的,人类尚没有掌握,可以奢侈的“不抛”而飞,摆脱地球引力的燃料技术。 燃料本身,就是火箭最大的重量来源,和体积需求。 但!如果在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在没有大气阻拦的月球。 火箭逃逸引力约束,会简单到一个让地球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不单单是只需要六分之一的“推力”,因为推力需求小了,燃料需求也小,燃料需求小,设备体积也更小……设备小了,重量也小了…… 最后推力需求更小了。 所以:推力越小,推力越小。 把东西,发送到月球上,需要动用数百吨的庞然大物,燃烧数百吨的燃料,但把东西从月亮发回地球,则只需要提供很小的推力,离月后,自己就会被地球引力捕获。 举个例子,前世的嫦娥五号,返回舱500千克,上月球后相当于只有80多千克。 然后它只需要3000牛的推力,就把自己送回了地球。 只要计算好轨道就行,其他的交给引力。 所以,“殖月计划”最大的便利,不是往月亮上发东西。 而是……从月亮上发东西。 在地球,依靠火箭回收技术,降低载荷成本。 在月球,利用“机械智能”和引力条件,构建物质流通。 只有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才能构建出一个双向“地月通道”。 这将直接影响“殖月计划”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白色空间内,眼前的火箭,直接缩水到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程度。 而且不再是分离式设计,而是一个整体。 最有趣的是,因为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 它变成了一个…… 正方体。 是的,一个边长四米左右的正方体。 不能说奇形怪状吧……只能说离了个大谱! 不过周瑞细想一下,倒也理解了系统的选择。 正方体可以节省材料,结构强度优益,还大大降低了智能工业集群的制造难度,更方便排列储存。 在地球,飞个砖头,都比飞它强。 但在月球,这很核理! 到时候一个个排开,如同矩阵一般,一定非常带感。 最离谱的是,它的载荷能力,和长征三乙相当……四吨左右…… 其内高度智能化,拥有112个智能节点的内组网,可以空中调节姿态,可以落月回收,可以模块化制造。 周瑞怎么看怎么满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