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3节 (第1/2页)
大,不一定好。 但大,绝对震撼! 当机架进度接近80%的时候,云房计划进入了下一阶段,开始布局航电、燃料、座舱、发动机等系统。 如果说机架是“鲲鹏”之骨,那么这些东西,就是“鲲鹏”之血肉。 一架如此巨大的飞机,在空间上可以说广阔,但在操作上,却也细至分毫必争,非常考验系统工程能力。 发动机连接处。 “抬‘三丝’试一试,激光定位仪重新校准一下。” 王德作为精度大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比起威龙原型机时期,他也已经经历过不少历练。 一开始只是技术能手,现在则有了点带头人的样子了。 只是与之前相比,身边缺少了那个一直叨叨他,三天两头抓他打篮球的师傅。 文红旗已经彻底退居二线,他本就因为年龄原因,手上的稳定性下降,威龙就是文红旗的封山之作,这一荣誉足够他含笑终老。 但王德的路还很长。 如果只让王德一个人负责高精度工作,这么巨大的飞机,把他再干落枕了也搞不完,所以他带着七八号人,承担的是精度校验的工作,游走于各组之间,专门验收精度标准。 左机翼下。 “师傅,今天是固定油料通道吧!” 陈海山戴着最普通的黄色安全帽,跟着师傅一起。 因为学习能力强,他已经从“图指”人员调岗,成为了施工人员,可以辅助一些操作。 这自然算不上“晋升”,他之前还是蓝帽子,是清闲的技术人员,某种意义上来说,叫做“降级”也是可以的。 但他依然主动申请,并且得到了总工程师的准许。 比起“图指”,新的工作内容显然更累,而且只能打打下手,但他却乐此不疲。 从研究图纸,到亲身实干,他在一步步朝着理想前进。 云房的边缘,属于“无人机”组的工作区域内。 “又有一架出了故障,车乾你去修一下。” 王涛一边调整参数,一边指挥着。 他们五人,主要负责无人机的维护、保障、管理,确保时时刻刻有50台以上无人机可以调动。 这工作内容并不累,对他们来说得心应手。 所以得空的时候,他们就会到处乱窜,观摩其他组的工作内容。 主打一个强势围观。 厂里其他地方他们不敢乱跑,这自家老板做“总师”的地方,还不能看看么? 这些周瑞培养出来的技术能手,毕竟领域不同,直接参与“鲲鹏”的建造,不太现实。 不过这几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很强的,哪哪都要看,对什么都好奇,一有机会就拉着云房里其他人唠技术,甚至被周瑞警告不要打扰别人工作。 两公里外,919厂材料所。 “帮我带两份饭,多肉少菜加两个蛋。” 柴连俊挑了挑眉:“两份?曲韬不是已经吃过了?” 俞树:“都是我的,我一份吃不饱。” 由于机架搭建接近尾声,他从“云房”暂时退了出来,和柴连俊、曲韬等人,一起提前为“鲲鹏”准备合适规格的“四象-mp3”材料。 “威龙”本就需要大量的“四象-mp3”,产线建立后,这里的产能大幅度提升,且设备齐全,与“鲲鹏”的需求有很多重叠部分。 不过总有部分材料,需要额外定制。 等到进入“蒙皮”阶段了,他们就会回到“云房”,重新投入到实际建造中。 …… “收工!今天进度又超前了,不错不错!” 凌晨一点多,云房渐渐安静。 工具归位,材料归库,人员归家。 十几米高空的钢结构平台上,周瑞捏了捏拳头。 双手发出了噼啪的脆响,像是捏爆了一把豆子。 他现在每天运动最多的地方就是手指,一秒能抖八次。 再这样下去,手指都快赶上他有“挂”加持的舌头了。 这要是没有【生机勃勃】这样的词条加持,至少也得是腱鞘炎晚期。 每天早中晚的早操,他并非全都参与,大部分时间是那位“六气功”的奇才:食堂大妈带队完成的。 说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