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清:我初恋是慈禧_第2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1节 (第2/2页)

之中。

    此时,他稍稍从之前上头的情绪清醒过来,这才开始正视八旗勋贵的对立情绪。

    然后,他陷入了沉默。

    足足好一会儿道:“赐婚寿禧公主,既是公事,但归根结底是朕的家事,所以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犹豫再三之后,皇帝决定坚持到底,不打算妥协。

    一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威,二是他确实答应过。

    “拟旨,苏曳和寿禧公主天作之合,特赐婚!择一吉日,成婚。”

    苏曳上前,道:“臣谢主隆恩。”

    全场大臣沉默以对。

    既然皇帝这般说,那群臣就无法再反对了,但是却可以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此时,皇帝算是敏锐感觉到,群臣这种对立的态度,甚至隐隐从苏曳头上,转移到他这个皇帝的头上了。

    他稍稍有些不安。

    虽然他是皇帝,而且大清的皇帝只要成年之后,基本上都是大权独揽,臣子很难抗衡。

    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其实稍稍有了变化。

    因为局面恶劣,发逆作乱,加上洋夷入侵,使得皇帝的威望和权力是在下降的,皇帝有求于臣子的地方越来越多。

    而且他太年轻,继位的时候本就威望不足。

    但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接下来的朝议,依旧正常进行。

    甚至大臣们依旧非常恭敬,而且看上去也仿佛非常主动,但是苏曳能感受得出来,甚至苏曳也感受得出来,在场很多八旗勋贵大臣,已经有些消极对抗了。

    皇帝太年轻,政治手段还不够老练,抬高苏曳的同时,太打压八旗勋贵的情感了。

    封赏了苏曳之后,接下来只有一个重要的议题。

    皇帝道:“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提出要修约,众卿看该如何是好?”

    此时,皇帝的口气很郑重,但是还不够郑重。

    所谓修约,就是英国、法国、美国要求清廷履行之前的承诺,让英国人进入条约中规定的口岸城市,并且开放更多的口岸等等。

    上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夏条约》等等。

    之后,清廷和西洋诸国相安无事了好几年。

    1847年之后,西洋诸国感觉到这些条约签订之后,没有达到预想中的利益,所以想要得到更多。

    而另外一方面,清廷签订条约之后,不少条款也没有履行。

    所以当时就提出修约的意见,而且让清廷履行相关承诺,但清廷不允许,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

    只不过,最近西洋诸国正陷入拿破仑之后最大的欧洲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法国、奥斯曼等国纷纷卷入其中。

    所以,暂时无力对清廷进行军事行动。

    要说起来,不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相较于克里米亚战争,不管是规模,水平,还是烈度,都是小儿科了。

    完全十倍的差距都不止。

    而清廷一开始把外交权力全部交给两江总督,而后又移交给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

    但是这些人,压根没有国际视野,愚昧不堪。

    这群人通常有两个极端,在对方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拼命耍横,极度强硬,一个比一个秀自己的硬骨头。

    而一旦对方动用武力之后,立刻就怂。谈判的时候,根本不会讨价还价,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条件,全部照单全收,直接签字。

    但是签完之后,又准备毁诺,又不去执行。

    总之,完全一言难尽。

    皇帝问了之后,群臣果然又是老一套,不必理会之类,让两广总督周旋之类。

    因为西洋诸国说要修约,已经好几年了,威胁也好几次了。

    满朝文武,包括皇帝在内,根本不知道这一次的重要性。

    不知道英法诸国,已经从克里米亚腾出手来了,这次要对中国动真格了。

    皇帝道:“洋夷发出照会,说若是不履行承诺,就要派兵攻占广州城,诸位臣工如何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