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4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44节 (第2/3页)

战功从枢密副使升迁为枢密使的王德用。

    甚至不少文官都觉得他虽是文官,却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时常弹劾他可能造反,可见他在军中名望多大。

    他出马之后,大量中下级勋贵子弟被调走,几乎没有任何波澜。

    到了四月份,老范开始组建审查人员,原来的工部尚书韩琚病逝之后,由教育部尚书贾昌朝替代,而教育部尚书则改由富弼担任。

    但朝廷重新进行调换,把富弼改为兵部尚书,原来的兵部尚书章德象换到了教育部,令富弼主持清查士兵人数。

    富弼就又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包括兵部左侍郎曾麟,兵部郎中孙抗,以及刚好满三年之期,从地方知县调回来的王安石、黄庶、苏洵等人。

    这些新进进士跟当御史一个道理,年轻有冲劲,且刚好又是一个政绩,自然交给他们比较合适。

    如此富弼从上到下,从地方磨勘回来的官员,人数不够,就从各部门抽调,足足搞了三百多人的团队,于庆历四年五月份出发,前往全国各地,清查士兵人数。

    其实真要查人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现在各地士兵驻扎,除了地方厢军以外,大部分士兵都集中在汴梁、陕西路以及河北路。

    让地方官府去干就行。

    然而赵骏怀疑这里面不止有吃空额的问题,怕有其它内情,因此这支队伍相当于朝廷监察队,明面上是查人,暗地里其实是调查将门勋贵在军队中是否干了什么坏事。

    他们的职责相当于御史,全国约两千个营,平均每人要查六到七个,入驻一营之后,不仅上级部门必须全力配合,且拥有这一营的指挥权。

    这就意味着原来的营指挥使如果是被调走的勋贵子弟,将直接被监察队接受这一营。

    如果不是的话,那营指挥使也要受到监察队的指挥,甚至可能要段时间内被隔离扣押,等调查清楚没问题之后,才能被放出来。

    而为了防止这一段时间军队人心浮躁,内部动乱,导致西夏和辽国看到机会,可能会趁虚而入,朝廷又令枢密副使张亢率领四个火器军前往河北路,令王德用带三个火器军前往陕西路。

    这样河北路和陕西路就有三万五千人的纯火器队伍,包括火枪手三万一千五百人,火炮手两千五百人,以及约一万五千押送大炮、手榴弹等火器的后勤部队。

    不管是野战还是守城,足以应对辽国和西夏骑兵的突然进攻。

    六月四日。

    最近这段时间朝廷正在清查全国军队人数,在百官间倒是没起什么波折。

    一来这项政令是政制院通过,下面只管执行就是。

    二来这并不涉及到百官们的利益。

    朝廷清查军队人数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只是以前监管不利,再加上赵匡胤留下的军队潜规则,百官们都懒得去查,因此才疏于管理。

    现在进行核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在将门勋贵当中,却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掀起巨大的波涛,让诸多将门勋贵的家主都惶恐不已。

    这一日,数个平日里交情还算不错的将门勋贵家主聚在一起聊天。

    正是盛夏时节,马府当中,有五人在后院喝酒,刚开始还正在正常推杯换盏,等差不多的时候,马府主人马正举抱怨道:“朝廷这是想把我们往死里逼啊。”

    马正举是宋初名将马仁瑀的侄孙,马仁瑀的儿子早年犯罪被流放海南,在途中病死了。马仁瑀的哥哥早逝,把哥哥的儿子抚养长大。

    这侄子也不是什么善茬,仗着叔叔是马仁瑀,平日里胡作非为,有一天喝多了酒,无端把一个过路青年打死。

    马仁瑀是宋初名将里品行极好的人,没有惯着侄子,让衙门依法办事,杀人偿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