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42节 (第1/3页)
但如今看了这一眼之后,就算是正式与曾经的自己道个别。 因为不管怎么样,这里连他先祖都不存在,便彻底没了任何他的痕迹。 所以他来过,却无法属于这里,那还不如断得干脆一点。 未来。 便全心全意投入大宋的事业。 祖上的命运彻底改变。 这故里,就成为过去,只留于梦乡吧。 …… …… 宝元元年二月,赵骏南下到广州,视察了番禺港口,见识到了很多外国船只密密麻麻停在码头的盛景。 这情况其实放在后世任何一个华夏对外贸易码头,都只能算是不值一提的小场面。 可是在千年前的大宋,不管同时期的任何一个帝国,都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外国船只蜂拥而来,只为带走这个国家的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特产。 赵骏问过了地方官吏,询问他们是否有过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有没有主动派遣船只去调查一下他们那边的情况。 结果得到的答复居然是“蕞尔小邦,无需遣使。”“只有国外朝见大宋的份,还从未有大宋遣使者去其它国家的份……辽国除外。” 听到这类傲慢的话,赵骏无语。 要不是调查得知,说出这句话的广南东路转运使范师道为人操守严正,是个难得的清廉官员,他真想敲着对方的脑袋问他,以大宋这武力,凭什么如此倨傲自上。 最后赵骏吩咐他,今年必须组建船队,下南洋四处考察。 另外就是南洋粮食产量丰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他能够想办法从东南亚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粮食压力。 其实宋朝粮食也不是没进口,比如北方和吐蕃、西夏、辽国互市,就经常购买对方的牛羊等牲畜。并且宋真宗时期,由于南方受灾,就从越朝进口过粮食救济灾民。 占城稻也是那个时候传入华夏。 只不过进口粮食实在是太麻烦,成本非常高。从广州通过灵渠运到湖南,再从湖南走湘江进入长江,最后再走运河送到汴梁去,估计都大半年过去了。 所以除了南方出现灾祸,从北方运粮过来不便,这才从南洋进口粮食近距离解决问题以外,宋朝并不对外进口商品。 这一点也是为什么自唐宋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如此发达,基本上都是贸易顺差,大量白银流入,却很少有华夏政权从外面进口商品,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 清朝鸦片战争打响,就是因为英国即便工业化了,居然都没有竞争过清朝本土制造业,一个工业国对农业国贸易,居然还是逆差。 英国需要大量进口清朝的瓷器、茶叶和丝绸,他们的羊毛、呢绒完全卖不进来。 那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恼羞成怒之下,才用洋枪大炮,通过输出鸦片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属实是卑劣下作。 现在赵骏让广东路进口南洋粮食,本意就在于虽然进口成本昂贵,可他知道今年就要开战,粮价会大涨,到时候即便成本高昂,也比不过国内暴涨的粮价。 因此到时候是可以利用进口粮食进行粮价平抑,至少也要比突然通货膨胀要强得多。 除了巡视了广东的港口情况以外,赵骏还去看了棉花种植情况。 去年政制院就已经下令让广州这边大量种植棉花,如今谈不上全面推广,但地方各县都有政治任务,棉花也算是在大宋开始生根发芽。 只是从视察的情况来看,这身毒棉花产量还是不如后世新疆棉花,毕竟新疆棉花都是优良培育,产量质量自然很好。 而古代棉花没有经过科学培育,产量是后世的一半就算不错了,肯定做不到像后世那样优良。 赵骏认真在广州待了两个多月,期间也处理过一些案子,有些是被流放岭南的人喊冤,有些是地方官吏出了问题,还有些则是外国人与汉人之间的争执。 他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也把对广州地方的治理和安排写了报告送回朝廷,直到宝元元年三月,他才离开广州,前往广西。 到了六月份,他又回到湖南,继续踏上他的巡视之旅。 而在这个时候,西北的战事也愈演愈烈,一次特殊的意外情况,让双方剑拔弩张,隐隐有了大战开始的前兆。 第201章 宋夏战争,元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