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1节 (第2/2页)
起眼睛看着范仲淹道:“范卿真是为了见钱法和交子务,才想让将吕相和宋相罢免?” “是。” 范仲淹认真道。 赵祯看了他好一会儿,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片刻,他才淡淡地道:“朕知道了,此事容朕考虑考虑。” “陛下。” “好了,你下去吧。” “臣……是。” 范仲淹就只好倒退着离开崇德殿。 赵祯看着他离去的身影,稍稍思索,便也没有多费心。 范仲淹的想法他大抵也知道。 无非就是想一步一步,先把赵骏说的那些反对名单里的人全部赶出朝堂去。 赵骏之前说过一句话,叫做“权力不是来源于你是什么人或者所任的官职,而是你与权力中心的距离”。 如果不能把握权力中心,就算你是皇帝,也有被架空的时候。 所以范仲淹无非是想将那些庆历新政的反对者们的高层领导赶出朝堂,失去了高层中央官员的支持,余下的中下层官员翻不起什么风浪。 但问题是赵祯并没有打算那么做。 他希望的是一个团结的朝廷,而不是一家独大的朝廷。 要是宰相、副相、计相、枢相以及他们部署衙门里全是范党的支持者,那他这个皇帝还当什么? 仁君。 不代表是傻君。 赵祯轻轻敲击着桌案,把范仲淹呈上来的劄子扔在了一边。 过了大概两刻钟,一个年轻男人快步进入殿内,他是皇城使曹修,曹彬的孙子。 曹修上前几步,拱手说道:“官家,城中一些茶商密谋,于两日后,一起向交子铺兑付汇票。” 赵祯的眉头,顿时又紧皱起来。 第53章 帝王之术 商人又开始闹腾了? 赵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初天圣元年,李谘初提见钱法,朝野反对浪潮声音之大。 除了朝廷诸多官员纷纷上书以外,茶商罢市,边吏沸腾,以至于民怨四起,当时还掌权的刘娥也不得不把李谘撤掉,以平息朝野甚怒。 那还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当时赵祯才十五岁,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随着数年来亲政,早就知道了里面的根由。 什么见钱法造成国库空虚、商人不便之类,都是假的,无非是利益作祟,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罢了。 现在又开始来这一手。 赵祯面如沉水,正准备召集吕夷简王曾等人过来议事,但稍微一犹豫,想起了范仲淹对自己说的话,便对曹修说道:“朕知道了,你先去再了解一下详情。” “是。” 曹修便躬身退了出去。 随后赵祯又唤来内侍省首领宦官王守忠,对他说道:“召晏殊过来。” “是。” 王守忠就立即去办。 晏殊这个时候正在后院陪赵骏说话。 他回归之后,短暂地去了一趟户部,交代了一些事情就又跟范仲淹换班。 主要是赵骏的眼睛一天比一天好,眼看就要恢复了,他必须留在赵骏身边,长时间盯着,防止意外发生。 目前赵祯吕夷简等人则渐渐已经把重心放在了政务上。 从赵骏那该套的已经套出来,未来的历史他们也已经基本知道,因此他们已经不需要再从赵骏那听课,该回朝堂上处理国事了。 大概过了两刻钟,晏殊进了崇德殿,向赵祯拱手说道:“官家,唤臣来是有何事?” 赵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盯着晏殊心里有点发毛,让他颇为不解地道:“官家,臣脸上是有什么东西吗?” “没有。” 赵祯摇摇头,轻声说道:“城里传来消息,商人们打算一起挤兑交子务,但如今交子铺里五十余万贯多用于购置粮草,还剩余八万贯作为本金,你是户部尚书,国库还有多少余额?” 晏殊苦笑道:“还有三万多贯。” “额。” 赵祯就觉得头痛。 大宋常年财政赤字,入不敷出,每到夏季初时或者冬季刚到,就是国库最穷的时候。 因为宋朝延续唐朝两税法,田税在夏季的五月初一日以及秋季九月初一日收,纳毕时间一个是两个半月,一个是三个半月,送到汴梁来也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在田税统一送到汴梁来的这段时间里,国库经常能跑耗子。甚至往往税收刚送到汴梁,也很快会花出去,不会存多少。 《宋史·食货志》里记载,公元1049年收入达到一亿两千六百万贯,支出后一毛钱都没剩下。 虽然商税一年四季都在交,可大部分商税实际上都要截留用于地方,比如《宋史》有说:“户部所以治天下财赋也,今四方供贡久不入于王府,往往为州郡以军兴便宜截用”。 基本上不仅商税用于军费开支,大部分收到国库里的夏秋两税,也会送往西北河北边关以及全国各地厢军禁军军营,剩余的钱才会用于支付天下官员的工资俸禄。 等把冗兵和冗官这两个吞金兽填满,朝廷基本就没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