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49节 (第2/3页)
加上席上饮了几盏酒的王岳,看着前方这座宽敞的书房,心中忽又生出感慨。 刺史府上这么大一个摊子,幕僚自然远不止他与观临,但这座书房里,平日里坐着的除了冉女史外,只有他与观临,以及在旁打下手的骆泽。 那些幕僚文吏们,皆在前衙,人数已日渐增添近百人之多,按照大人和长史的示意,他们大致分作七处,对应分管处理江都七曹事务,因各司事务繁重程度不同,如今负责司户的人数依旧最多。 这前衙七处,在刺史府中,被称作前七堂。 经过前期的忙乱适应之后,如今的江都刺史府,已能做到职务分明,上下有序。 平日里江都及辖内各县事务,多由前七堂先行筛选处理,简易事务统一汇总,紧要事务则单独挑拣出来,一并送至外书房中,交由“钱甚”与王岳核定纠驳,最后由姚冉与王长史过目后,才能分发执行下去。 故而这座外书房,是为刺史府实打实的机要决策之地,寻常人等皆不可入。 王岳私心里觉着,这座书房,在整个江都城中,大抵是类似朝中三省的存在了。 而随着大人升任淮南道节度使,他们这座书房的含金量,日后大约可居于淮南道之首了…… 这是何等责任,又是何等荣光? 想他原本仕途艰难,性子更如老母亲锅里炖着的烂面瓜一团,也就是占了来得早的便宜,否则此时来投,至多也只有进前七堂做事的资格而已。 想到这里,王岳忍不住又感性了,暗自决定务必更加勤奋用心做事,以报刺史大人知遇重用之恩。 内心动容而激荡的王岳,在走进书房时,眼中不禁浮现些许泪光,遂拿衣袖攒了攒。 这一幕恰落在起身向常岁宁施礼的骆观临眼中:“……” 王望山又在抹眼泪了——自大人昨日回府后,这已是他看到的第四次了。 王长史前脚刚跟着踏进书房,便有人来传话,说是前七堂那边请他去一趟,有事要请示。 王长史向常岁宁一礼,便与传话者一同离开了。 “钱先生可用过午食了?”常岁宁在主位上坐下之际,随口向骆观临关切问道。 “回大人,已用过了。”骆观临的态度不冷不热,但“不冷”已是莫大进步了。 人多的宴席,他注定是没办法参与的,但是每每常岁宁还总要让人请他,有时还亲自来请,譬如昨日。 昨日自丝织坊晚归的母亲问起时,他说常岁宁此举不过是面子工夫,他为此嗤之以鼻,而下一刻,母亲的手指便刺他之以鼻—— 母亲边狠戳他的鼻梁额头,边骂他“糊涂东西”:【面子工夫怎么了?刺史大人何等日理万机,肯为你花心思做面子,这是你的福气!难道非要大人明着冷落你,叫底下人也跟着轻视你,你这身又硬又臭的骨头才能舒坦?】 ……底下的人倒的确不敢轻视他,但因为他每每拒绝之故,久而久之,刺史府上暗中便开始有传闻,说他不单样貌锋利,性子也十分倨傲孤僻,很不易相处——虽然这也是事实。 不过如此一来,倒叫人愈发高看神化他的能力了……长得丑,脾气又烂,还能得刺史大人如此看重,那得多有本领? “待今日晚间,我单独为先生设宴,还望先生务必赏光。”常岁宁笑着说。 “大人事忙,也不必特意为某设宴。”骆观临一副“某不是计较之人”的淡然姿态。 “再忙也总要吃饭的嘛。”常岁宁说着,抬手翻开了书案上姚冉备好的事务汇总,边道:“今日便有劳二位先生同我详说一说诸事进展了。” 骆观临还未来得及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