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6节 (第2/2页)
他们操练过大军。 况且,他们有着江宁之地最优越的战船和兵器,要远胜汴州。 而汴州守军统共寥寥数万,就算尽数出动,在水路上拦截他们,也不足为惧。 至于洛阳城外的玄策军…… 玄策军再有威慑,但于徐正业而言,他既选择来洛阳,自然也不会天真到认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将洛阳收入囊中。 他所行本就是普天之下最冒险之事,岂会因前方有玄策军便退却?若这般见险则退,还起的什么兵,趁早回乡下挑粪算了。 自古以来,成大业者,谁人不是一场又一场血海里拼杀出来的? 更何况后方尚有追兵,退也不是那么好退的。 而倘若他面对七万玄策军,即不战而逃,必成天下人笑柄。 且在徐正业看来,纵是对上玄策军,输赢如何,尚不一定。 据他所知,此次率领玄策军的是李献,徐正业对此人并不熟悉,对其领军能力暂时持保留态度,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定然比不上崔璟。 而洛阳城中多士族,与他一直暗中有所联络,必要时可与他里应外合行事…… 故,眼下之计,当是先迅速攻下汴州,以汴州作为营地,再定计取洛阳! 徐正业踏上船板,猩红披风随风鼓动。 于水路之上行两日,徐正业得到自洛阳城传来的密信,道是李献并无动兵赶往汴州的打算,目前来看,其人意在固守洛阳。 徐正业笑了一声:“看来是个瞻前顾后的鼠辈!” 也有幕僚出言取笑:“这位韩国公,莫非也是李逸之流?” “我不管他有无能耐,究竟是何居心——”徐正业看向前方,眼底皆是势在必得之色:“他既不来,那我便先行收下汴州了。” 一排排战船于水面之上缓行往前,犹如刀剑劈开一条条水道,一面面“徐”字战旗随风招展,气势浩荡。 …… “……不来?!” 汴州刺史胡粼,闻得自洛阳传回的说法,一时面色发白。 徐正业已率大军上了汴水,正朝汴州攻来! 那位李献李大将军,却不愿意派兵前来支援汴州,理由是,他们奉旨紧守洛阳,为保洛阳万无一失,战况未明之下,暂时不可擅离。 这个说法,固然不算有错。 洛阳城中据闻有徐正业的内应,形势莫测,不可大意。 可洛阳城贵不可失,难道他们汴州就不值一提吗? 他们的士兵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他们城中的百姓也是大盛的百姓! 听得底下的官员们愤怒难当,胡粼抬手,制止了他们再说下去。 此刻多说无益。 “京师来的姓李的大人,果然瞧不上俺们小小汴州!” “不来便不来,真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了!”有武将站起身来,红着眼睛恼恨道:“没有他们,老子照样守得住汴州!” “走,随俺点兵杀敌去!” 看着下属们气冲冲地离去,胡粼攥着拳闭了闭眼睛,片刻,压下心底悲怒与不甘。 圣命让他们“死”守汴州,即为天子令,臣子自当遵从! 片刻后,胡粼也起身,立即也令人为自己披甲佩剑。 他将要带人出刺史府时,忽闻身后传来女童的哭喊声。 “阿爹,阿爹要去哪里!” 胡粼立时顿下脚步,这是他最小的女儿,也最得他疼爱,他每日再忙,也总要去抱一抱她。 但此刻他甚至未敢回头去看。 他怕一旦回头,那口气便会散掉垮下,让他再无勇气出此门,从而变成一个抗旨的逃兵。 “七妹不怕,阿爹很快会回来的……” 胡粼的长女追过来,抱住了哭闹的妹妹,轻声宽慰。 然而她看向父亲的背影,眼中却已蓄满了惶恐不安的泪水,死死咬着唇不敢落下。 胡粼压下眼角泪光,决然跨过门槛,上马离去。 …… “不肯出兵?” 常岁宁微皱眉,眼中闪过李献少年时的模样,她试图从回忆中得出有关李献的印象,但实在太少。 从前二人虽是表兄妹,但接触并不多。 不过她可以肯定的是,此人绝非李逸之辈。 值此关头,明后也不会将洛阳的安危交到无用之人手中。 既非胆怯无用之辈,此时不肯出兵援汴州,那便是居心叵测了。 “是,汴州之事,据说此人是借口要等大都督前来,或是等圣人示下……”元祥提到大都督三字,此刻眼底也尽是忧色。 至此,他们已经可以断定,大都督是在赶来洛阳的途中遭遇意外了。 至于具体是什么意外,现下还不可断定,但是一想到最坏的结果,元祥便觉喘不过气来,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恐慌和不安。 大都督若是平安,按说会传信给他的…… “行军在外,他此刻既为主帅,则有便宜之权,若事事请示圣人,还要他作何。”常岁宁的语气冷了冷:“他这是想在后稳做渔翁,拿汴州的血,来给自己争一个万无一失的胜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