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0节 (第2/2页)
便需要有魏叔易他们,来压制这些另有所图的声音。 “魏侍郎所言在理,此时定人过错,实在为时过早,更不利于士气。”圣册帝适时开口:“宁远将军虽年少,然而尚有常大将军在侧,诸位爱卿与朕远居京师之内,到底不明江都局面,或许常大将军另有因时制胜之法。” 这些话是说给大臣们听的,至于反驳质疑之声,也在意料之中。 难道她就当真没有分毫质疑吗? 当然不是。 听着那些诸多分析之下,并不看好常阔等人能成功追击拦截徐氏大军的声音,女帝内心感受亦不乐观。 但她所思,更比百官多了一层。 她方才有句话是真实的想法——唯有身在战前之人,才能真正了解江都局面。 尤其是阿尚。 阿尚有着极深厚的作战经验,及预判战事动向的敏锐嗅觉。 她的女儿,她很了解。 阿尚行事,每一步都如同用棋,绝不会有冲动行事的可能,她的那篇檄文,有可能带来的每一种影响,她事先必然都提前设想过。 所以……旁人想不到徐正业会改道洛阳很正常,但阿尚不可能想不到,不是吗? 再加上此前将兵力悉数用以布防,先令徐正业“知难而思它路”…… 却又只守不攻,之后更是任由徐正业聚集兵力…… 随后,便有檄文现世,让徐正业陷入自证的漩涡…… 如此种种,在女帝脑海中落定,如一颗颗棋子,逐渐串连成了一方棋局。 她几乎已经能够断定,阿尚从平定李逸,投身军中开始的那一刻,便已经在布局下棋了。 所以,徐正业会改道洛阳,看似出其不意,实则却是阿尚一步步布局之下的结果! 女帝的手指,微微握紧了以金线织绣蟒纹的宽大袍袖边沿。 徐正业已经入局,可这棋局,当真是冲着徐正业来的吗? 还是说…… 阿尚就是要让徐正业入主中原,占下洛阳,与她这个帝王对峙? 是要借徐正业……来对付她,报复她吗? 那是她的女儿。 她不想疑心自己的女儿,这世上也没人想疑心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她如今这唯一的骨肉,却拒绝与她相认,千方百计地想要从她身边逃离,甚至根本不愿给她这个阿娘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 也是,她记忆中的阿尚,尚是前去北狄和亲之前的阿尚…… 在北狄那三年,阿尚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辱煎熬,那样的经历……或许足够让阿尚恨上她这个阿娘。 这个想法让圣册帝似同坠入寒潭之中。 她一心想让阿尚回来,她设想过许多可能,却独独漏掉了这一点,或者说,她对阿尚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去往北狄之前。 曾经的阿尚,眼中除了大盛江山子民与她的兵士之外,便只有她这个阿娘和阿效。 如今回来的这个阿尚,大约已不是曾经的那个阿尚了。 是一时赌气,还是会长久地恨着她? 她一直想与阿尚坐下谈一谈,纵然未能如愿,她却也成全了她想要继续从军之志,她给了她将军之位……这些皆是她身为一位母亲的示好,可她的女儿,却似乎视而不见。 母亲不该疑心自己的女儿,更何况是一位心存歉疚的母亲。 可她不仅是一位母亲。 圣册帝看向大殿之内的百官。 她还是一位帝王。 母亲可以给予女儿无限包容与不需要道理的信任,但帝王却不可以不顾一切地感情用事。 更何况,她的女儿名唤李尚,本也姓李,也是李家人。 而她这个“外姓帝王”,想要稳固住这片风雨飘摇的江山,便不能有丝毫大意侥幸之心。 作为帝王,她与百官不同,她不质疑那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将军的能力,她质疑的,是那少年将军的“居心”。 而她的洛阳,不能有任何闪失。 因此,便不能悉数将希望交托到充满变数的阿尚手中。 此一日,女帝连发数道急谕去往洛阳,令洛阳与汴州全力布防,以御徐氏乱军。 另有官员提议,应调洛阳周边各州兵马前往备援。 但这个提议,被女帝否决了。 “诸位爱卿可还记得滁州刺史韦浚?” 大殿之内霎时间静住。 彼时滁州刺史已暗中倒戈徐正业,此事竟无人察觉,直到常阔等人过滁州界时,韦浚设下鸿门宴暗算…… 而洛阳一带,各大士族势力根深错节,长孙氏一族便起源于洛阳,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洛阳附近各州,如若再现“韦浚”之流,让他们前去驰援洛阳,一旦同洛阳残存的士族势力里应外合,便等同将洛阳双手奉到徐正业面前。 有此前车之鉴,疑心日益深重的女帝不敢冒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