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7节 (第2/2页)
……要投军?!” 姚归也惊了一惊:“冉妹,你今日怎突然想到要去投军……” 姚冉轻声打断他的话:“不是今日突然想到的,我已想了许久了,只是昨日刚收到常娘子的回信。” 她说着,看向父亲姚翼手中握着的那封回信。 姚翼神情变幻不定。 年前,女儿曾托他给那女娃送了封信,可今日他才知晓,那封信,竟是女儿的“自荐书”! 偏偏一个敢提,一个敢应,那女娃的回信上只有短短几行字,意思是军中不拘出身,不设限制,但艰苦异常,随时会有性命之危,只需自身考虑清楚后,再与家中商议妥当即可。 没有鼓励,没有怂恿,也没有拒绝,没有劝退,只将选择权原原本本地给了冉儿和姚家。 姚翼的心情说不出的混乱。 前头那个一声不响跑去了军中,如今还成了大盛第一位五品女将军,听说在军中还当上了总教头……她倒是威风的厉害了,他在京中却成日成夜担惊受怕,每日上香三次,比吃饭都勤快! 这下倒好,又来一个! 他好似看到一只接着一只羊羔子从眼前蹦跶出去,他手忙脚乱,一个都抓不住! “……比起终日浑噩,困于一方狭小佛堂与数页佛经中,反复苦求赎罪之法,我想去往更广阔处,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以寻真正的救赎之道。” 姚冉再次叩首:“冉儿心意已决,恳请祖母,父亲成全!” 此一夜,姚家上下无眠。 三日后,有一辆马车,从姚家后门处离开,驶出了京师城门,往战火纷飞的南边而去。 而此时此刻的江南,因为一道突然流传开来的檄文,正在变得更加嘈杂躁动。 第271章 噱头十足 此道檄文,其名极响亮,是为《代天下人讨徐贼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岁宁。 此檄文一经出世,即于短短五六日间,传遍江南各道,众人奔相传看,讨论之声甚高。 起初徐正业尚且不以为意,自从他令骆观临作下那篇广为传阅的《讨明后檄》之后,朝廷及各处为反击,也曾作下过讨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务缠身的徐正业,甚至懒得分神去亲自过目。 直到数日后,他明显察觉到了此道檄文带来的影响不同先前,纵不提民间风向,就连那些支持他的豪绅士族官僚,也屡屡差人前来,或是来信质问于他。 徐正业这才不得不正视此事,令人取了檄文,亲自来看。 手中檄文显然是印制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笔迹。 其笔迹疏朗开阔,却又挺拔险峻,可见三分风骨,七分兵气,一经展阅,洋洋洒洒数百字间,已见笔扫千军之势。 这手字,甚好,甚少见。 徐正业本也是士族出身,书画之才不在话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坏。 单是这篇字,便已经足够吸睛了。 更何况还有那狂妄至极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业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这般狂妄口气!” 她凭什么代天下人! 谁准她代天下人了! 骆观临在旁不语,面色不算乐观。 檄文二字,缴获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舆论,至于措辞有几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她想要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而这篇檄文,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速度流传开来,并引起轰动,绝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业手中的那篇纸,一时眉心紧锁。 此篇檄文很有门道,字字句句皆如伤敌兵刃,皆冲着要害而来,作此檄文者,很有头脑,也很费了心思……且同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觉到,对方在写下此檄文之际,必然已经能够预料到,此文一经传阅,势会引起轰动。 如若不是请了能者代笔而成,那么这位横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实在很不可小觑。 徐正业越往下看,脸色越是难看。 作为“始作俑者”的常岁宁,很能够想象得到徐正业此时的脸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仿骆观临,也写出一篇同样出色的檄文来着。 为此,她做了许多功课与准备,包括并不限于仔细分析了此前那些讨伐徐正业檄文的失败之处。 钻研之下,她得出结论,这些檄文,大多太过中规中矩,千篇一律,是属于将其中被讨伐的对象徐正业三字,随意换成另个人名,便能直接拿来套用的那种。 要么则是太过枯燥冗赘,情绪没能调动上来,倒是将她的瞌睡给勾上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