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2节 (第2/2页)
崔璟已从头开始读信,一字一句,未曾有分毫遗漏,格外认真。 他归来时已是申时末,书房内有些昏暗,记室令人掌灯,廊下也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 崔璟已第二次读至末尾。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灯火将青年深邃清冽的眉眼映照出几分少见的暖色,嘴角弯起,有了弧度。 他的眼睛在看信,又似在透过这张信纸,看到了唯他可以看到的人与物。 “……大都督,您……”记室的声音响起,落在崔璟耳中几分朦胧遥远。 崔璟半回神,看向他:“我在看信。” 这个奇妙的回答让记室张了张嘴巴,反应了一下,才道:“属下知道……属下是想提醒大都督,您风尘仆仆初归,必然疲累,不妨坐下细读。” 他已说过一遍了,但大都督根本没听到,看来大都督当真累了。 崔璟“嗯”了一声,忽然问他:“你可听过周行己的《送友人东归》这首诗吗?” 记室愕然,点头:“听过……” 所以,大都督是在与他闲聊吗? 这个猜想让记室几分受宠若惊,大胆往下延续话题:“大都督喜欢这首诗?” 崔璟垂眸看信,含笑点头。 喜欢,才喜欢的。 他打算将此一首诗写下来。 思及此,崔璟环视书房,似在思量着挂在哪里最合适,最好是处理公务时一眼便能看到。 记室察觉到他的好心情,笑道:“看来这封信,是来自大都督您的友人……想来是十分重要的挚友了!” 崔璟不置可否。 不止。 她于他,不止十分重要。 考虑到其它来信中或有需要自己及时料理之事,他才将常岁宁的信暂时收起。 却未就此搁到一旁,而是收入了衣袍的衣襟之中。 记室看得愈发惊讶,这到底是什么朋友? 他有心想一探究竟,但到底还没有膨胀到如此地步,且他的上峰已经换上了处理公务时该有的神态。 崔璟与记室一同,先将一些公务来信处理罢,其中也有京中玄策府的来信,及朝廷信函。 将这些料理完毕,崔璟才拆看了常阔的信。 常阔的字比寻常人写得大些,内容也很简单,让他不必担心江南之事,另又给予了简单的新年问候。 然后便是元祥的来信,足有两封,崔璟触及到那信封的厚度时,略微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打开了看。 信上废话居多,他只能一目十行,从中挑拣出自己想看到的人和事。 元祥在信上细说了和魏叔易一同行事的过程,说到最后,又悄悄道,他一次同长吉争执时,曾听长吉无意间说漏嘴,竟道魏侍郎此行来江南乃是同圣人自荐…… 写到此处,元祥字体渐小,仿佛字体也有声音,颇有暗中告密的气氛,甚是鬼祟。 又写道——‘据属下暗中观察,魏侍郎待常家娘子甚为殷勤,三句话总离不开常娘子,结合其自荐之事,属下有个大胆的猜测,魏侍郎或待常娘子也存不轨之心’。 崔璟看着那个被划掉的“也”字:“……” 元祥最后又立誓般保证,必会看紧魏侍郎,绝不会让对方有可乘之机。 写至此处,字迹入木三分,可见决心,似如一只龇牙咧嘴,皮毛炸起的狼犬。 崔璟又打开这狼犬的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迟了几日送来的,信上主要说明一件事——魏侍郎已然回京了,请大都督放心! 这次的字迹很欢快,像是狼犬得意翘起尾巴。 最后,崔璟打开了家书。 祖父的,族中几位叔公的,还有卢氏崔棠崔琅三人的。 后面这三人组的来信回回都很有分量,比之元祥,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信,轻易都不敢随便打开。 这次的信,或因是年前最后一封,写得更有分量了,从一张张信纸上的笔迹来看,三人都参与了进来,大约是一人写至手酸力竭,便再换一人顶上…… 次序则又按照家庭地位排列,比如最前面的字迹是崔琅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