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_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1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116节 (第1/2页)

    丛澜:“挺好的没有问题了!”

    今年接的订单多,丛澜这个上冰以后觉得有点问题,就多改了两次,前两天郁红叶刚弄好,让她带去再试试。

    郁红叶点点头:“那就行。对了,你16号去长春?我跟你爸去看你的比赛。”

    丛澜:“好啊!”

    第66章 新赛季正式开始

    丛澜提前到了长春, 一群人拖着行李箱背着包,挤挤攘攘的,站在空地上等待着。

    领队在忙前忙后地安排, 出了一脑袋的汗。

    丛澜扭头跟褚晓彤说话:“感觉每一年都得来一回。”

    可不呢,国内比赛不是东三省就是北京, 长春这边又是现成的场地, 轮也能轮到一次。

    褚晓彤:“多好啊, 这边凉快, 没那么热。”

    丛澜:“也是哦。”

    除了他们以外, 还有全国各地的选手——香港队、东三省队,大于两个省,也勉强能称呼一句“全国各地”吧?

    显得不那么寒碜, 却又微微带着尴尬。

    人不少, 青少组和成年组的加起来也是好大一批。

    丛澜翻了翻通知, 发现跟去年一样, 只管住宿不管吃, 连路费都不报销,得人家省队、市队、体校自己报。

    “抠的啊……”她摇摇头。

    穷也是真穷,让她无数次感慨这个项目能活到现在, 也不容易啊!

    于谨在三米外喊人:“别唠嗑了, 走了走了!”

    丛澜:“哦!”

    要报道, 分配房间,整顿自己的行李, 结束以后去吃饭, 再安排训练日程。

    长春这个基地里除了滑冰的以外, 还有滑雪的。

    丛澜晚上背着新书包拉着行李箱过来的时候,恰好看到滑雪那边在做陆地模拟训练。

    这跟她们的意象训练差不多, 都是陆地训练的一种,为冰上、雪地做准备。

    丛澜看着他们脚下踩着板子,搁斜坡上练习动作,难度不比她陆地干拔跳跃低。

    于谨在前面喊了她一声,丛澜“哦哦哦”地应着,视线没舍得离开,还落在人家身上。

    机会少嘛,她觉着滑雪好厉害的,可惜属于极限运动,丛澜不被允许参与。

    滑雪就算不练习高难度动作,也容易受伤,丛澜本身就脆,再一伤筋动骨,指不定有多严重。

    随便搜滑雪的群,民间爱好者的那种,群大名一般就是“雪季干瞪眼养伤群”,里面的人昵称都是“地点 病情”,比如“小金刚-上海-脑震荡加右脚踝韧带断三根”、“蛋蛋-大连-左右桡骨骨折”,甚至有“坚强-北京-伤太多写不下了”的存在。

    据说有人休养一年了还是干瞪眼,因为伤一直没好。

    群里不断有人加入,源源不绝,新人总是那么的多。

    于谨是把这事儿当笑话讲给丛澜听的,他也看过这个群,隔壁滑雪教练给他说的,这都是常客。

    提这个是年初的十二冬里,丛澜去看了滑雪项目,觉得这个特别厉害特别有趣,也想去玩。

    于谨不想让她去。

    极限运动容易上瘾,尤其是滑雪。疾速之下的肾上腺素所带来的刺激,是其他项目都无法比拟的。

    丛澜要是以后去练滑雪了怎么办?

    她要是初级的不过瘾,想玩更高难度的怎么办?

    难度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瞧瞧那些受伤群众吧,一个个的,锁骨脱位、尾椎骨折、膝盖韧带撕裂、胸椎骨折……什么病都有,断个胳膊腿儿反倒显得平庸了。

    于谨:那是万万不能让丛澜开这个头的!

    于是,他半劝阻半恐吓地,将干瞪眼群截图展示给了丛澜,以助她打消玩雪的念头。

    丛澜:……

    也不必如此,我只是突然有了那么一丝丝兴趣而已,没有那么深厚的。

    她这样说,于谨还是不信。

    此时见到丛澜又把注意力放人家滑雪队训练上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