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_第3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4节 (第1/2页)

    楚大学士临时拟题的,大家也看出来了。

    没想到这考生也看出来了。

    第一题明明是让他们答“孝与忠”,他直接上升到对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义”。

    答的角度确实不同,也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以为是他另辟蹊径。

    第二题,出题人分明是想让考生们根据文王待民的态度,让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绕开出题人的思路,答了先贤是如何视民如伤的,是因为心存乎民与道。

    好家伙,这第三题更不得了。

    题目明摆着写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讲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体不好,看多这样的文章,心情肯定会好一些。

    这考生呢?

    他又又又换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说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为国家利益赴死。

    这三篇文章单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简直是出题人让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许会觉得,这考生没理解出题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错,而且角度也不错。

    偏偏三篇文章都是这样,文章写的又这样好,这要不是故意的,那什么是故意的?

    最资深的阅卷官已经满头大汗了,身边的其他考官还在夸第三篇文章写得也妙。

    甚至夸这篇文章:“丰仪标举,岳岳怀才。”

    可以拿这篇文当标杆了!

    “好一个一身之进退不恤也。”

    “明明该是慷慨文章,却平和至极,既不大喊大叫,也不作剖心之态,实在难能可贵。”

    “我天齐国有如此良才,何愁不昌盛。”

    “此子文章,可评为第一!”

    “不可!”

    那位阅卷官大声道。

    他也发现自己有点激动,这才降低声音:“不行。”

    为什么不可?

    为什么不行?

    其他五人直接看过来,脸上都带着疑惑。

    这位阅卷官看着自己同僚们,脑子飞快运转。

    要怎么说啊?

    把其中利害关系说明了?

    那才是把这个优秀的考生架在火上考,在场有一个人把这学生的意思说出去,他说不定就会被楚大学士针对,那可是个刁钻的人。

    但若不说明,凭此子的文章,评为第一,那是轻轻松松。

    自己要找什么借口,把他贬到二甲?

    最好还是二甲靠后的名次。

    那样试卷就送不到皇上那。

    是的,阅卷官还担心,这学生的文章送到皇上那,皇上又是什么看法。

    看到一个学生死活都不肯说忠君,或者说,只忠贤君,只忠国,皇上会是什么态度?

    换做皇上心情好的时候,估计没什么。

    但皇上大病一场,性情是有些变化的,他也摸不准皇上意思啊。

    他们这边把卷子评完,还要选前二十或者前三十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