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_第36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9节 (第2/2页)

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再到讲君臣父子应该怎么做。

    这是从小的方面解读。

    而从大方面来看,此章在解释大学开篇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所要做的。

    《朱子类语》也对此章有过看法,朱子讲:“至善一章,功夫都在切磋琢磨上。”

    总之解释之后,非常赞同这一章的内容,说这是精益求精,非常精密了。

    孔子强调了尊尊,朱子讲此章极为精密。

    故而此句基调已定。

    但不好定夺的是,前面讲君臣父子已经怎么做。

    考题偏偏把君父的要求删了,只保留了臣子跟孩子的要求准则。

    所以要如何答?

    这又要想到另一个方面,《孝经》。

    纪元自然学过孝经,也考过孝经。

    当时讲,孝经名字带着孝字,但整篇内容看似是在写孝道,实际在写忠君。

    这便能用到此处。

    纪元作为一个无情的答题机器,此刻难得不想动笔。

    因为这题目太双标了,也太让人不爽了。

    这就跟断章取义一样。

    明明人家原文对君臣父子都有要求。

    比如论语里的,父母在,不远游。

    很多人会拿这句话来约束孩子,但很多人之后才知道,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把后者去掉,就像是告诉对方,你不能出门。

    把后者加上,又变成,你不能随便出门,要有目标再说。

    而这四书第一题,差不多也是此等做法。

    只强调臣子跟儿子的顺从。

    却不强调君父的职责。

    纪元垂眼。

    他有更好答题方向,可此刻却想故意“叛逆”了。

    纪元颇带了些恶趣味,答道:“止于至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窥得一二。”

    直接从大方面说,此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止于至善。

    他根本不从小方面解释,干脆把整章意思单拎出来,这个章节的意思,就是让人追求更高的境界,达到一个完美的世界。

    想要到达,必须细细琢磨,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最后才能看出几分。

    开篇写完之后,纪元又道:“敦仁守义,而协和人自致者,一人如是也,众人亦如是也。”1

    意思是,敦厚,仁爱,正义,在和谐的社会中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大家都这么做,那就可以了吧。

    重点来了,怎么才能做到呢?

    纪元继续答:“而要非去利也,不能怀仁义以有此也?”

    “惟去利,而斗胜攻取值不作。”2

    要怎么做到?

    不去掉功利的心,能做到吗?

    不能,必须要去掉功利之心,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后面的就更好写了。

    先围绕去利,再把《孟子》里悦与利给扯出来。

    孟子的告子章,写了为人臣不能怀利事君,不能因为利益而侍奉君主,再用孟子给自己做背书,全文的脉络就出来了。

    大概是,想要达到至善,就不能功利。

    这么看,此文章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还把忠君的程度给提高了。

    但是需要结合考题来看。

    出题人自己就把此章截了最有利的,把君父的要求全给去掉,难道不功利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