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2节 (第2/2页)
都挤满香客。 别说其他人惊讶,白师兄也觉得不可思议。 自己之前只想着让青云寺好好经营。 没想到返璞归真,留住好名声才是真的。 不过是内里的手段换了换,钱没少挣,名声却也好起来。 以前的青云寺,只想着接待富人。 如今他发现了,对穷人越好,那些富人反而更愿意过来。 纪元私底下说的直白。 那些富人未必不知道青云寺在做什么,可他们也是为了自己博名声。 平日都讲为富不仁,他们要用青云寺的招牌给自己洗洗名声,接济穷人,是最快扬名的方法。 青云寺便相当于他们“洗白”的一个程序。 大家各有所需。 毕竟名声这事是能压死人的。 这是社会的道德标准之一。 纪元利用的,就是他们这个心理。 至于,是抱着什么目的接济穷人,给穷苦书生提供住所。 暂时已经不太重要了。 这些好事既做了,那就是真的做了。 拿到粥的穷苦人家是真的喝到粥了,没钱的读书人也确实找到地方住。 以后也有真名士过来讲学。 更别说,等到明年开春,寺里的和尚就会教山脚下百姓做香烛,做佛串。 到时候,几个村子都会连带着致富。 等到那会,谁还会在乎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而青云寺也确实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人。 白和尚或许还没看出来什么。 但现代人却能看出一些意思出来。 这不就是现代景点的经营模式吗! 就是把门票换成了富人添香油了! 一座庙,一座阁楼,一座桥。 本身的意义或许并不大,但开发之后,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这不就是好事吗? 只要周围百姓从中能够获益,那就是好事。 但是想要做好景点,那就要做好真正的内容。 有些景点是看景致,有的景点是看人文。 而青云寺,提供了情绪价值跟读书价值。 情绪是满足大家当好人的想法。 读书,则是真正给人提供读书的场地,还请名士教学。 青云寺本身,尝到这种良性循环的好处,便会更希望做个“好人”,做“好事”。 时间长了,谁还能分得清最初是为了什么。 真真假假的,总之也有利于民了。 白和尚的师兄并不傻,他能利用白和尚的名声,把青云寺从一个没什么香火的穷寺变成如今的样子,就知道他会长远考虑。 毕竟上面的事说起来简单,纪元只是动动嘴出建议,他确实要力排众议,更改之前的做法。 单说不收香花券这事,就让寺里很多和尚不满,认为直接少了很多收入。 白师兄依旧这么做下去,也是不容易。 再者把穷苦学生们请回来,同样也大费周章,甚至以后接待更多穷学生,也是个难题。 但人家就是一一做了。 好在,事情确实在往良性循环方面走。 这或许不是很多礼佛人真正的圣地,却是个实实在在能帮助人的地方。 白和尚怎么也没想到,让纪元过来之后,事情竟然这样发展。 怎么觉得,有些怪啊! 但要说不好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