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人性 (第2/3页)
其实不是因为别的,领导人他也是人,确实有馋的时候。 但是,身居高位的人考虑的更多的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啊。 长明白某些先例一旦开了,再想守住就难了。 何况他才刚刚申斥完某个单位办内部商店的事儿,自己又怎么能带头搞特权呢? 必须得说,这绝对是正气凛然、言行合一的伟人!不愧是咱们人人敬仰的“ceo”! 可问题是,长太忙了,脑子里想的都是国家大事。&1t;i>&1t;i> 他难以事无巨细、切身处地考虑到“张大勺”的处境。 正因为有些事没交代清楚,那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小人物就悲催了。 别忘了,长可是生着气让把人送回去的。 也就难免有人胡乱琢磨,怪“张大勺”是瞎显摆,不老老实实按安排的菜单做,自作主张才惹怒了长。 而跟着,“中办”的相关人员还挨了批。那“张大勺”有没有错误啊? 得,本来饭庄子里好些厨师就眼红,这下得着把柄还不落井下石啊? 你一句,他一句,上纲上线的小话儿就传遍了。 那么上边有“中办”的迁怒,下面又有流言蜚语,“张大勺”能舒服吗?&1t;i>&1t;i> 碍于形势,饭庄领导班子也不得不做了严肃处理。 就因为这件事,“张大勺”不但从“头灶”变成了“三灶”,写的检查、做的检讨,反反复复一同折腾,那就别说了。 可冤枉还不算什么,最让他伤心的还是徒弟的人性。 这小子,一开始还私下里宽慰他几句,但很快就变了。 他开始巴结新上任的“头灶”和“二灶”,非缠着要跟人家学艺了。 “张大勺”当然生气了,自然要骂这徒弟势利眼。 可这小子居然又巧舌如簧,口口声声自己是好学,追求进步。 而且还声称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想通过这种办法,替“张大勺”在饭庄里打通人际关系,委婉地替他求情说好话。&1t;i>&1t;i> 这样一来,倒是把“张大勺”又糊弄了好一阵。 可实质上呢,这小子“追求进步”倒是真的,可替“张大勺”着想就纯属狗臭屁了。 很快,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他的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了。 敢情当时这小子为了争取入党,居然主动在工作中对“张大勺”这个师父,起了立场鲜明的批判。 他说“张大勺”一贯“奢侈成性”,讲究什么白菜要剥掉多少,黄瓜根儿一软就不用了,花生泡水浮起的都要扔掉,鱼、肉放过多久就不用了,这种工作方法难道不是极大的浪费? 国家这么困难的时期,我们的广大工农群众可是连窝头都是吃的香的。 都这么精挑细选,岂不是资产阶级的臭毛病?那我们的饭店到底是为什么人服务的?&1t;i>&1t;i> 而跟着他就提议,说饭店也别老海鲜、鱼翅的。要做大众菜,大众汤。要求一菜一汤只收五毛钱,足够一个人吃得饱饱的。 这小子还真下了功夫,他把收集的材料,再加上他对“张大勺”的了解,从历史到现状,洋洋洒洒好一通反对啊。 言词恳切,材料生动确凿,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深获领导欣赏。 于是饭庄领导们不但立即批准在本店试行,而且还专门为此向市饮食公司做了报告。 好,结果这小子倒是如愿以偿,成了典型入了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