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真把式 (第1/2页)
再后面,再后面就没废话了。 都没容“张大勺”客气,常静师傅带头,众人极力邀请,一致簇拥都把他给请进厨房里去了。 干什么呀这是? 没别的,非要他露一手,给大家学习学习不可。 至于旁观的洪衍武,心里这通乐啊,就别提了。 其实他早看出来了,常静师傅今儿办的这事儿,说的这些话那都有点成心,分明就是为了套路“张大勺”所做的铺垫。 不过话说回来,谁让“张大勺”一贯喜欢藏私呢? 就冲这个,他也乐见其成。要不他也没机会亲眼看看这位名厨上灶是什么风采呀? 因此,他不但没拦,还拉着泉子一起屁颠屁颠跟了进去,帮衬着起哄架秧子呢。 就等着一会儿开眼,大饱眼福了。 还甭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张大勺”倒真不辜负众人的一致期待。 就做了一道菜,在场的全折服了。 而且在此之后,再没一个人再敢质疑“张大勺”的权威性,连眼神里都带出了敬佩有加。 作为半个外行的洪衍武和陈力泉,那更是看得心里“怦怦”跳。 对“张大勺”那叫一个崇拜啊。 不夸张的说,彻底把他当“厨神”了。 说的这么牛掰,到底什么菜啊? 金毛狮子鱼! 特别有意思的是,就在“张大勺”动手前,刚当众说出自己要拿鲤鱼来做道菜的时候。 又是刚才那个吃了瘪子的“小胡”,忍不住在下面小声嘀咕上了。 他的大概意思是说,鲤鱼就没什么可做的。 可没想到“张大勺”耳朵贼,不但听了个真真儿的,而且老头子绝不吃亏。 索性就着他这话,在上手之前进行了一番详细说明。 结果顺带着一挤兑,反而让这小子羞得脸蛋子差点没化喽。 “张大勺”当时是这么说的。 “是,鲤鱼确实没什么可做的。对鲁菜了解一些的都应该知道,红烧那叫家常便饭,不叫菜。其他的也无非一道糖醋鲤鱼还算端得上桌面。再有就是一鱼三吃了,一面抓炒一面糟溜,头尾做汤而已。老套的很。” “可我这道菜还就不一样,很有点特别。那是从鲁菜的糖醋鲤鱼和河南风味的鲤鱼焙面中得到的灵感,结合改良而来的。他既有与糖醋鲤鱼相似的口感,同时又用鱼肉成功模拟出了龙须面被子的造型。” “但正因为在造型要求上比讲究“三翻四翘”的“糖醋鲤鱼”还要高,这道菜的难点就全集中在刀工和油炸环节上。对操作手法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不肯下苦功夫的懒人是一辈子也做不出的。” 得,这番话显然是意有所指,特别最后几句,一下捅到了“小胡”的心窝子了。 可他干疼只能忍着,还没辙。 为什么? 因为这不光是“张大勺”带着舆论节奏呢。关键俗话说的好啊,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 这小子定睛这么一看,人家“张大勺”手里就是有真玩意啊! 别的不说,众目睽睽下,光他怎么把那鱼肉切片切丝的手段,就够吓人的了。 那一条两斤多的鲤鱼,没出三分钟,两侧的肉,就在“张大勺”的手下变成了菊花一样的千丝万缕,而且既没有折也没有断。 如果依照他本人所说,这个环节,技术最低要求不能超过一根筷子粗。 偏偏他自己切出来的鱼丝,顶多也就一半那么粗。牛不牛? 但这还不算什么。然后给鱼调上一点面,又到了下锅炸制定型的时候,那“张大勺”的手法更是惊人。 因为这时他是用自己的双手抓住鱼骨两端,紧贴油面,随油摆动,随时调整。 以确保鱼骨摇头摆尾,鱼丝蓬松炸开,实现完美形态的。 这样就要耐得住油面一百多度的高温,持续最少三分钟。 一般人谁受得了?那滋味不就跟炸自己手指头差不多吗? 可就是这样常人难及的真功夫、硬功夫,这才使得一条普通的鲤鱼,变成了可以登堂入室的“霸气”大菜。 最终到了最后一步,“张大勺”把炒好的汤汁儿一浇。 现场只闻香气扑鼻,再见色泽红亮。成菜造型鱼丝蓬松,真的宛如狮子抱绣球一般。 是摇头摆尾、须发尽张啊! 谁能不服?谁能不敬? 端盘一上案,不但常静师傅带头鼓起掌来,就连“小胡”也不能心悦诚服了。 再不敢吱一声,只有低着头,红着脸,跟着大伙儿一起拍巴掌。 但到这儿,即使掌声雷动也还没结束呢。因为别忘了,“张大勺”做的是什么? 那是菜!是入口吃的东西! 悦目感只是追求其次,关键还得经得住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