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_第两百四十九节 从今天起做太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四十九节 从今天起做太子 (第4/5页)

晃晃的刀子。刘德推恩策,无疑就温柔的多了。

    特别是胶西王刘卬。

    年初被晁错一刀下去。砍掉了八个县,心都在滴血啊!

    虽然刘德提议的推恩策看上去更狠,是要肢解各国。

    但是,站在诸侯王尤其是刘卬的立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推恩策起码在他活着的时候对他没有影响。

    其次,即使是推恩了以后,国土还是在他的儿子们手上,没有跑到朝廷手上去。

    这区别就很大了!

    肉烂在锅里,还是自己家的,但要掉了一块在别人锅里,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太子……”刘卬回头,对跪坐在他身侧的长子,吩咐道:“去给刘德殿下敬酒,与他说说话,你们二人同名同姓,应该有很多话说……”

    跪坐于刘卬身后的一个年轻王子轻轻点头,然后,举着一个酒樽,踱着步子,缓步前行,来到了刘德面前,拜道:“臣胶西王世子德叩拜殿下,谨祝殿下千秋万寿!”

    说着他就举着酒樽,呈递给刘德。

    刘德闻言,低头一看,却将伏拜于他面前的这个年轻王子,长的还是很不错的,英气勃发,气宇轩昂,身材修长,换在后世,十足的男神!

    “王兄客气……”刘德连忙起身,对拜道:“母孝在身,愚弟以水代酒,还敬王兄!”

    一听来人自报家门,刘德心里就有些恶趣味了。

    来的这个胶西王世子,假如刘德没记错的话,两人应该是同名同姓,只是这位比刘德自己年长几岁。

    说起来这个‘刘德’比他老爹刘卬那个二货强太多了。

    刘德就记得吴楚之乱爆发后,这位屡次向他的父王提出了正确的建议。

    譬如,叛乱前主张静观其变,被裹挟后就说,必须要‘破釜沉舟,直趋荥阳’不然‘死无葬身之地’,可惜,齐系四王联军简直就是个渣渣,完全听不进他的意见,在临淄城下撞破了脑袋都没登上过临淄城头半步。

    最后,这位胶西王世子眼看无力回天,又劝说他老爹赶紧出海逃难,但可惜还是被拒绝了。终于最后全家自杀……

    此刻,见了这个胶西王太子。

    刘德感觉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起码自己老爹还是很可靠的!

    两个刘德谈了一会,刘德感觉那位胶西王世子跟他居然在很多方面都聊得来,譬如说。对方也是个数据控,也不喜欢嘴炮,以为实事才是王道。

    这时候。宴会渐渐到了**之时。

    刘德正欲与对方再聊一会,就听到了自己老爹的声音:“刘德,你过来……”

    刘德连忙与对方告罪一声,然后趋步向前,跪到了自己的老爹跟前,拜道:“儿臣在……”

    天子刘启看了一眼窦太后,得到后者点头才站起身来。举着酒樽,对着满朝文武百官道:“今天,宗室重臣。外戚彻侯,文武百官皆在,朕想着,有件事情宣布一下。与你有关!”

    “当初。你生下来后,朕为你取名为德,荀子曰: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是为德也!”整个大殿一下子就安静了,喧哗声与议论声纷纷消失。

    谁都知道,一件关乎汉室未来的大事。正在进行时。

    刘德连忙叩首道:“父皇嘉恩,儿臣顿首顿首!”

    “然。朕皇父太宗孝文皇帝,临终之时有遗命!”天子朗声道:“请遗诏……”

    很快就有一位宦官捧着一份帛书匍匐着呈递给天子。

    满朝文武百官诸侯贵族甚至宦官侍女全部跪下来,叩首道:“臣等恭闻圣意!”

    天子将帛书摊开,宣读道:“朕闻盖古之圣王皆以养生民为要,人主治政,布政以均,则天示之以嘉!朕获保宗庙,以微渺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其已二十有三年,赖群臣努力,上下团结,糜有兵革,朕即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朕之子孙,见诏自省也。皇次孙刘德,朕常嘉也,有伶俐之才,通便之能,其令,刘德更名为彻,彻者通也,通则达也,达者兼济,小子刘彻,恭听朕言!钦兹!”

    天子这诏书一宣读完。

    整个宣室殿安静了有好几秒钟。

    然后,文武大臣贵族才恭敬的叩首跪拜:“臣等再闻圣意,感激涕零!”

    刘德自己却是呆住了。

    改名了?

    叫刘彻?

    什么情况?

    什么时候有他的皇祖父的遗诏这种事情的?

    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啊!

    刘彻,刘彻这可是前世刘彘十六岁加冠后所改的名字啊!

    难道说……

    刘德想到了一个让他膛目结舌的答案。

    为太子改名,先帝肯定有这么一道遗诏在,只是没有指名是谁。

    毕竟,你要知道,刘德这些兄弟,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在世之时的十个兄弟,哪一个的名字将来做了皇帝,都会让天下很为难。

    打个比方,刘德的德字,假如不改,将来当了皇帝,道德经啊什么含德的统统要改名避讳。

    另外一个,刘荣的荣字,也是个麻烦事。

    所以,汉室素来有皇帝自己改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