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二九章 乡土文学 (第2/4页)
卿眼中满满的都是回忆,“我记得那家面馆叫张记面馆……” 说到这,汪曾棋打断了她,“怎么叫张记面馆,明明就是二巷子饭馆,就在中山公园旁边,我记得清清楚楚。” “你肯定是记错了。” “我肯定是没记错。” 老俩口又为那天在哪家餐馆吃面而争辩,争着争着,最后两个人都笑了。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他们也上了年纪,谁记得对,谁记得错,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过他们都记得,那天面很劲道,汤很鲜,阳光很艳,她一边吃着,一边对他笑,额头有一层水雾般的细小汗珠。 听着他们回忆,于东他们也都笑了,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还能吃到一把高品质狗粮。 于东也想起去年跟程砚秋领证的时候,那时候天很冷,忽然下起了大雪,他们去吃了鸭血粉丝,身体暖暖的,那份暖和不仅来自粉丝汤,还来自于其他某种不可名状的东西。 挨晚的时候,于东他们起身要告辞,老俩口去热情地将他们留住。 盛情难却,他们也就留下了。 施颂卿做了几道家常菜,其中就有咸菜茨菇汤,说是专门为汪曾棋准备的,其他人未必吃得惯。 本以为就是一顿普普通通的饭,却没想到快开始的时候汪曾棋掏出一瓶五粮液来。 “本来朋友送了六瓶,喝着喝着就剩两瓶了,咱们将就着喝吧。” 喝就喝吧,但是于东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汪曾棋酒量奇好,酒瘾奇大,喝过一瓶之后,又把最后一瓶给摸了出来。 最后几个人把两瓶酒解决掉,汪曾棋一个人就喝了大半瓶。 看起来他平时应该经常这么喝,施颂卿在旁边看着劝都没劝一声,反而告诫他说别把于东他们喝醉了。 喝到兴处,他说,看相的说他会活到九十,但是他自己预测只可以活到八十。今年他已经七十五岁,能说出这话,可见他的豁达。 他还说,烟酒是他的第一生命,文章和书画才是他的第二生命。 为了酒,他还写过一副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从汪曾棋家离开的时候,于东他们三个已经晕晕乎乎,姜杰来接他们的时候,也是颇为诧异:汪老先生这么能喝? …… 第二天早上,于东他们几个就去了燕京大学。 中文系系主任冷学军来接的,一见到于东他们,冷学军就连声道歉,“吴校长此时还有些公务要忙,没办法过来接,还请见谅。” 于东他们笑着摆手,“无妨,其他人到了么?” “宝岛的几位作家已经到了,汪老在路上了。” 于东点点头,“那我们过去吧。” 在路上,于东又问了宝岛那边的具体情况,才知道这次来的不仅仅是林青玄跟龙应苔,还有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肖丽红。 “这次的座谈会规模如何?”毕飞雨问道。 “是在大饭厅……就是我们学校的大讲堂,除了一些学校的老师,学生们都是自愿来听。” 于东点点头,倒是不太在意,燕大这边他还是不陌生的,以前上学的时候来过不少次,之前顾城来燕大办了个见面会,于东还去凑过热闹。 不得不说,那些年学生们对诗歌的热情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丝毫不逊色后世粉丝见明星,于东那次去的时候只能远远地站在后面。 随着冷学军,几人先去了一个会客室,里面已经有十来个人了。 冷学军为他们一一介绍,除了学校的老师之外,就是宝岛来的那三位作家。 三人都是四十岁出头,不过林青玄长得更着急一些,头顶只剩一小撮头发还在顽强抵抗,而与头顶截然不同的是脑后的长发,已经披到了肩膀的位置。丑是丑了点,不过别有风骨。 于东他们到地方的时候,龙应苔正跟其他老师侃侃而谈,林青玄跟肖丽红只是静静地坐着。 见两边只有一个龙应苔说话,中文系的一个老师就把话题往刚来的于东他们是身上引:“于东老师,你们是今天早上才到的么?” “昨天就到了,稍做了休整。” 龙应苔在一旁笑道,“那可惜,昨晚应该一起吃饭的,也好早些见到几位的风采。” 冷学军知道情况,解释道,“于老师他们昨天去拜访汪老,想来是在汪老家吃的。” 毕飞雨点头,“是啊,这次时间不多,我们带了些私心,就过去拜访汪老了。吃饭的事情不急嘛,这两天结束之后,再吃也不迟。” “是是是,回头结束再吃。” 趁着吃饭的话题,大家又开始聊一些其他的,燕大的老师们竭力想要把气氛给弄得火热起来,无奈两边只有龙应苔跟毕飞雨配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