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114 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2/4页)
回,难道还要再骗一次吗?”    周威也沉默了。    次日天不亮,杨思焕就亲自带人丈量土地,雷厉风行。    天慢慢亮起来,围聚在田头的人越来越多。    衙役们分散开来,各自手持标绳开始丈量“无主”的田。    远处有个衙役欠着比划了半天,然后喊了一声:“二亩三分。”    她们心里拿捏得清楚,正在丈量的田,是郭家的,她们可不想惹麻烦,于是都刻意少报了许多。    明明是五亩地,她们却报成四亩,那余下的一亩,依旧归于豪绅们所有。    而杨思焕就站在田埂上静静地看着衙役们忙碌的身影。    “三亩一分。”    “二亩四分。”    报数声此起彼伏,典史提笔写个不停,这典史生得矮胖,在嘈杂声中急得大汗淋漓,额头油得反光。    她喘着大气,连连斥道:“慢点,慢点,一个个来。”    “你这样不行。”    典史正在专心记录,被头顶传来的声音惊了一下,猛然抬头,见说话者是杨思焕,登时脸都吓白了。    杨思焕细细瞧过墨迹未干的册子,然后扭头问一旁的衙役:“这块地,你方才报得是多少?”    衙役道:“回大人,二亩四分。”    杨思焕挑眉,指着册子诘问典史:“明明是二亩四分,你怎得记作一亩四分?还有这个,本官好像记得是五亩,怎么变成三亩了?看你年纪轻轻,如何就耳背了?”    “大人,我......”    杨思焕漠然抬手,示意典史不必解释,又叫人重新拿了本册子,亲自提笔来记。    不远处的吴主簿也捧了册子在记,有人过去和她低语几句,杨思焕抬眸扫了一眼,恰好看见主簿凝重的表情。    “吴大人,杨大人叫小的提醒您,土地丈量是民生大事,马虎不得。”    吴主簿点头:“下官知道了。”    杨思焕微微一笑,继续低头记录:“多少?”    衙役重复道:“大人,三亩一分。”    杨思焕定定地回望衙役,再次问她:“多少?”    衙役仍是面不改色:“三亩一分,大人。”    杨思焕点头:“三亩一分,是吧?”一面说着,一面记下,语毕转了转手腕,对身旁的随从道:“典史刚辞了官,这里人手不够,你去书院找几个本分的学生,叫她们来帮忙量地。”    典史听了这话,欲哭无泪,却因理亏,不敢多说半句。    杨思焕继续道:“这耽误不了几天功夫,届时本官会自掏腰包,跟她们说,酬劳不多,全凭自愿。”    随行者应声离去,不一会儿就带了七八个书生过来。她们是童生,其中最大的看起来三十出头,小的不过十四五岁,她们见到杨思焕,远远就躬身行礼。    “大人,听说酬劳只有几文钱,学生们都不愿来,只有这几个人......”    杨思焕颔首,背手走了过去:“有谁在家干过农活吗?”    书生们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最大的那个站了出来:“回大人的话,学生是乡下来的。”    她的声音很小,说话时也不抬头。    她一说完,其他几个书生也开口:“回大人,我们都是乡下人。”    杨思焕望着年长的那个书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小姓梅,名三省。”    “梅三省,这个名字好。”杨思焕望着书生,指着脚下的田问她:“三省,本官考考你,你觉得这块地适合种什么?”    书生闻言半蹲下去,捧了半抔土,用手细细捻碎,又用棍子往深处刨了刨,良久才回:“大人,学生以为,这本是块良田,却连年种了麦子,来年最好种些豆子,不远处就是水塘,隔年种些水稻是不错的。所以学生认为,这块地,勉强可算入二等之流。”    “二等?”杨思焕笑了,“太康北临黄河,是黄泛区,这种良田却只能算作二等了?”    梅三省低下头,不说话。    “不过,你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杨思焕扫视众书生:“你们记录的时候,不要只记土地大小,要按等级分类记下。”m.    这样以后分地的时候,也相对公平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