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真说_第六百一十六章 决战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六章 决战开始 (第2/2页)

的方腊也想趁着斗将胜利,士气正高的时候跟宋军对阵。

    方杰跟贺从龙各自率领一部分御林军兵马,邓元觉和厉天闰带领从乌龙岭撤回来的南军。

    清溪县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兵力守备。

    将近五万兵马出城列阵,和刘镇手下的三万兵马在清溪县前的狭窄地形上展开决战。

    清溪县在半岛之上,链接陆地的一边也有很多起起伏伏的山地。

    能用来作战的平地很小。

    双方八万人马站在其上,几乎把这面积不大的平地给占满了。

    宋军摆下了自己最擅长的防御阵型,等待南军来攻。

    刘镇立马中军,且看前方南军组成的军阵。

    那阵型还算是严谨,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

    阵型大致和宋军一样,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

    南军诸将率领兵马上前,距离一到,宋军前方的弩手和后方的弓手便同时开弓。

    只听“嗖嗖嗖!”一阵令人心惊的声音响起。

    数不清的羽箭飞向南军。

    南军也装备有盾牌和重甲。

    可是武装程度却远远没有齐军与宋军那样高。

    方腊手下的兵马多而不精。

    就算是负责守护清溪县的御林军,其披甲率也不超过七成。

    其中四成是皮甲纸甲,三成是铁甲。

    这些铁甲里面还有不少是从陆阳手里淘换来的宋军甲胄。

    年久失修,有的还有破损。

    大部分都是半身铁甲。

    陆阳当初跟其他三家交换的时候,也不会拿最好的铠甲跟他们交换,换出去的都是些没人用的压箱底货。

    可就算如此,三家也不得不同意。

    就算甲胄破了些,也总比没有强。

    披甲率低的问题,平时当然显不出来,但当他们面对宋军精锐的时候就会十分难受。

    对面的宋军有三万人,

    光弓弩就有超过两万张。

    一时间箭雨覆盖,整个南军的前军都没有能落脚的地方。

    全部被羽箭插满。

    一阵箭雨射过去,南军顿时人仰马翻。

    前军的阵型开始混乱。

    宋军临阵之前,最少要射三轮。

    这才第一轮南军就有些顶不住了。

    方腊也没见过如此厉害的宋军。

    娄敏中道:“宋军弓弩犀利,若要取胜,须得尽快冲击宋军阵型,将形式拉入混战,才可避免宋军的弓弩压制。”

    方腊连连称是,命大军快速推进。

    前方的宋军弩手并没有乱动。

    却见刘镇将弩手分成了三排,最前面的是西军之中射术最为精湛的弩手。

    六十步以内可以十发九中。

    他们后方站着两个辅助上弩的军士,一个人半蹲,另一个人坐在地上。

    两人也都是弩兵,只是射术不如第一排的军士精湛而已。

    第一排的军士将弩箭射出以后,把空弩往后放传递。

    半蹲的军士接到以后,再把手中装好箭的弩从另一边递到前方。

    前方的军士接住以后,只要听军官的齐射命令,便可以随时放箭。

    第二个半蹲的军士则会将接到手的空弩传递给第三个坐在地上的人。

    再从坐着的军士手中接过已经张好的弩,上好弩箭,准备跟最前排的人交替。

    这个人一般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弩兵。

    有一定准头,但不如第一排的军士。

    于是就在第二排作为辅助,第一排的军士倒下以后则作为替补,补到第一排。

    而第三排的军士则专门负责张弩。

    干这种活的一般是刚刚入列的新兵。

    力气够大,但是准头不足。

    他们会坐在地上,将踏板放在脚底,奋起全身力气,将弩拉开。

    主要作用就是节省前面两排弩兵的体力。

    让他们可以精确瞄准,并提升射速。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上好箭的弓弩在阵中传递,会不会有走火的风险。

    其实宋军用的硬弩,弩机十分的沉重。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力气不够大的人,硬扣扳机都扣不动。

    基本不存在走火的可能。苔上老菌的水浒真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