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4章 晋王渡江 (第1/2页)
弘光十二年五月初五日,武昌高观山楚王府阅马场,旌旗招摇,刀枪如林。 大明太子少保、昆山公、江夏总兵官左良玉正襟危坐,目光徐徐扫过将台下军官。 武昌楚王府建成于明洪武十二年,宫殿室屋共计八百一十一间,规制与燕王府等同,正门、前后殿、四门城墙饰以青绿,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豪华壮观,犹如皇宫。 自洪武十二年朱桢就藩,楚王世系共传八王,在明代藩王中,算是“长寿”的一支。 弘光元年,护国公刘招孙僭越,天启皇帝朱由检驾崩,南北兵马合围京师,以靖难名义讨伐刘招孙,天下大乱。 楚王朱华奎见时机成熟,也以“靖难”名义,统领乌合之众两千人出征,不过他的目标不是北边那个弑君僭越的护国公,而是刚刚在南直隶称帝的远亲朱常灜。 大军顺江东下,征讨南直隶,奈何朱华奎志大才疏,还没到南京,便被朔江而上的左良玉击溃,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之下,朱华奎不得不在镇江江面举火自焚。楚藩,由此断绝。 左良玉平叛有功,被加封靖安侯,弘光二年,由于南明朝廷许诺的粮饷迟迟不到位,左良玉大怒,纵兵淫掠江夏城及白沙洲一带,屠杀平民以冒功,其后又两次大掠江夏,占据楚王府。 弘光三年,朝廷不仅没有惩罚左部,还加封左良玉为昆山公,将武昌一带划入其防御范围,左营移驻江夏,与驻守江北的齐国第四兵团隔江对峙。 入主江夏后,左良玉接受幕僚卢景才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遂大建武昌城,左良玉花费三年时间,将城墙向蛇山南扩展,不仅将蛇山圈在了武昌城内,还把紫阳湖、长湖、歌笛湖、西湖、都司湖都圈进了城垣内。 趁着齐军东征朝鲜,围剿哥萨克人之际,左良玉将武昌城周扩至30里,在各城门增设火炮火器,守城兵士也从原先的一万两千人勐增至六万人。 到弘光八年(太初三年),武昌城已被左良玉打造成一座足够媲美南京的坚城,辅以长江防线,昆山公自以为牢不可破,志得意满。 虽然齐明和议已成,虽然刘招孙和朱常灜成了叔叔和侄儿,一想起当年刘招孙是如何欺辱自己,如何杀害自己长子左梦庚,如何威逼左营,昆山公便夜不能寐,时时刻刻不忘报仇雪恨。 他不顾皇帝朱常灜的规劝,执意与齐国为敌,先是在淮河防线发起几次挑衅,结果都被驻守徐州的秦建勋击败,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西边的武昌,据说这里防备更为空虚,第四兵团齐军大量被抽调北上,援助朝鲜战场。 左良玉汲取前几次打仗失败的教训,先在湖广、江西各处搜捕齐国细作,结果就抓到了饶州盐商于成泽,顺藤摸瓜,又发现了李定国的踪迹。 郑成功可以放李定国一马,让他回去报信,昆山公却没有这样的雅量,他的全家都死在刘招孙手里,血债就要血偿。 “刘贼欺人太甚,真以为我左营是菜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去追!搜遍武昌城内外,不要走了齐国贼寇!传令下去,生擒李定国者,赏银千两!连升三级!” ~~~~~ 江夏白沙洲,成千上万支火把汇成火海,朝宽阔平坦的江岸追来。 少年牵着匹瘦弱的骡马,马背上驮着个少女,两人皆是衣衫褴褛,不成人形,为躲避追捕,他们已经在这里躲避了两日,只为等待渡船过江。 远处传来密集的脚步声,夹杂着铠甲撞击兵刃的响声。 “明军追来了,咱们先躲一躲。” 少女点点头,少年将她搀扶下来。 他将五个骷髅头从包裹里取出,重新装满沙土,放在了骡马背上,一脚踢在马屁股上,骡马吃痛不过,朝南边狂奔而去。 两人则向北又走了一段,蜷缩在一处茂密杂乱的草丛里。 只过了盏茶功夫,便听见四周响起追兵叫喊。 “这边有马蹄印,朝南边去了,追!” “你们几个,去把白沙洲的渡船都拉过来,没船,他们跑不了!” 李定国手握匕首,护着殷苏苏躲在草丛里,两人屏息凝神,听着外面官靴踩踏水草的卡察声,大气不敢出一下。 他们从江西逃到湖广,躲避明军追杀,路上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一个多月。 靠着李定国从前在陕西逃难时的流民经验,他们两人昼伏夜行,避开人口繁密的城镇,只走荒野乡村小路,偶尔也会做些鸡鸣狗盗之事,偷些村民的衣裳和粮食,这般苟延残喘,才勉强活到了现在。李定国每次偷鸡时,总会郑重其事的告诉他的同伴: “将来大军南下,一定加倍奉还这些村民。” 殷苏苏沉默不语,知州千金对官府认识,自然要比李定国深刻很多,朝廷对百姓敲骨吸髓,赋税收到了弘光七十年,这些村民能不能活过今年冬天都是问题。 偷过几次后,李定国觉得于心有愧,便不再从乡下走,于是他们便来到了武昌城。 “你,为何要救我?而且是两次。” 殷苏苏,不止一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